奈此千里別,邀公匡廬歸。
注釋:
次韻:依照他人詩作的韻腳和詩,是難度很高的唱和方式。
參寥:僧人道潛的別號,北宋著名詩僧,蘇軾的方外至交。
方外友:超脫于世俗禮教之外的朋友,多指僧、道。
瓊之英:美玉的光華,形容友人容貌清朗,神采非凡。
十年塵土窟:指自己深陷俗世官場(尤其是貶謫生涯)的污濁。
一寸冰雪清:形容參寥子心地如冰雪般高潔清明。
朅來:猶言“去來”,這里指“來”。
闖口見平生:脫口而出的話便能見其平生品格。
坎井蛙:廢井里的青蛙,比喻見識淺薄之人(此處是蘇軾自嘲)。
冥鴻:高飛于天際的大雁,比喻參寥子等超脫之人。
忘機(jī):忘卻世俗的機(jī)巧之心,心境淡泊。
匡廬:即江西廬山。
二、白話翻譯
我有一位超然世外的摯友,容顏如美玉般光彩照人。
我深陷污濁的官場十年,而他始終保持著冰雪般的清明心境。
他特地前來與我同游,性情坦率,流露的全是真情。
他并非對我有所留戀,而是留戀這青山綠水的幽靜。
他的新詩意境高遠(yuǎn),世俗的濁耳卻無人能欣賞。
為何像我這樣的人,能讓他脫口而出,盡顯平生真意?
他本具棲隱巖壑的風(fēng)姿,為探究佛法可窮盡宇宙玄理。
豈像我這般如井底之蛙,發(fā)出的議論也只能在井中回響。
我此身已墜入這困厄的井中,只能仰頭羨慕他如高飛鴻雁般自在。
有幸能在這天涯相逢對坐,彼此相對,真心忘卻了世間一切機(jī)巧。
無奈此刻又要面臨千里分別,只能邀您日后再同歸廬山相聚。
三、創(chuàng)作背景
1。時間與地點(diǎn):
此詩作于宋哲宗紹圣二年(1095年),當(dāng)時蘇軾因新舊黨爭再次被貶,身處更為偏遠(yuǎn)、艱苦的廣東惠州。
2。個人境遇:
這是蘇軾晚年遭受的又一次沉重打擊,年近六旬被貶至嶺南瘴癘之地,生活困苦,前途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