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蘇軾已經(jīng)歷了“烏臺詩案”和被貶黃州四年的沉重打擊。在黃州期間,他完成了思想上的重要蛻變,從政治的失意中解脫出來,轉向對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索。游覽廬山,正是他這種新心境的體現(xiàn)。
3。創(chuàng)作契機:
在游覽過程中,蘇軾深深陶醉于廬山變幻莫測的景色之中,并從中領悟到一種超越風景本身的人生哲理。他并未停留在對具體景物的描繪上,而是將觀景的體驗升華為對認知規(guī)律的揭示。
四、作品意義與賞析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后面精彩內(nèi)容!
這首詩的深遠意義在于其精妙的比喻和超越時代的哲思:
1。深刻的哲理內(nèi)核: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詩歌最核心的哲理。身處事物之中,反而會因為視角的局限和個人情感的牽絆,難以看清事物的全貌和本質。
認識的相對性:“橫看成嶺側成峰”形象地說明,對同一事物的認識會因立場、角度的不同而千差萬別。沒有唯一絕對的正確,只有相對的真實。
2。精妙的藝術手法:
寓理于景:全詩前兩句是具體的觀感,后兩句是抽象的議論,但議論完全從觀感中自然生發(fā),毫無說教之感,達到了情、景、理三者的完美融合。
以小見大:通過游覽廬山這一件小事,揭示了一個關于認知論的宏大主題,展現(xiàn)了蘇軾非凡的洞察力和概括能力。
3。普遍的現(xiàn)實意義:
這首詩的智慧超越了時空,可以應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個人層面:提醒我們要時常跳出自我,以旁觀者的視角反省自身,才能更全面地認識自己。
社會層面:在處理復雜問題或人際糾紛時,要學會換位思考,理解不同立場的人看到的“嶺”與“峰”,避免偏執(zhí)和狹隘。
總結:《題西林壁》不僅是一首優(yōu)美的山水詩,更是一首光輝的哲理詩。它用最淺顯的語言,道出了最深刻的道理,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去探索真相,反思自我,并學會多角度地看待世界。這正是蘇軾作為一位偉大文學家和思想家的魅力所在。
蘇軾的《次韻答參寥》是他與方外摯友參寥子(僧道潛)唱和往來的名篇,充分展現(xiàn)了二人在逆境中的深厚情誼與超然心境。
一、全文與注釋
《次韻答參寥》
我有方外友,顏如瓊之英。
十年塵土窟,一寸冰雪清。
朅來從我游,坦率見真情。
顧我無足戀,戀此山水青。
新詩得高趣,眾耳昏未聽。
何為愛我者,闖口見平生。
之子巖壑姿,問道窮蒼冥。
何如坎井蛙,立論回蛙蝍。
此身墮坎井,仰羨冥鴻飛。
天涯幸合席,相對真忘機。
奈此千里別,邀公匡廬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