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蘇軾晚年遭受的又一次沉重打擊,年近六旬被貶至嶺南瘴癘之地,生活困苦,前途黯淡。
然而,蘇軾在惠州逐漸安定下來,并找到了精神的寧靜,寫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曠達之句。
3。友情背景:
參寥子是蘇軾一生中最重要的友人之一,二人志趣相投,感情極深。在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捕入獄時,參寥子就曾毅然為他奔走。
此次蘇軾被貶惠州,參寥子不顧路途遙遠、環(huán)境險惡,特意從杭州千里迢迢趕去探望并陪伴他。這種在患難中毫不退縮的友情,給了蘇軾巨大的精神慰藉。
此詩便是參寥子在惠州逗留一段時間后,即將離去時,蘇軾為答謝他的詩作而寫的“次韻”和詩。
四、作品意義與賞析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這首詩不僅是友情的贊歌,更是蘇軾在絕境中精神世界的深刻寫照:
1?;茧y見真情的禮贊:
詩歌開篇便以“方外友”與“塵土窟”形成鮮明對比,盛贊參寥子超塵脫俗的品格。在舉世避之不及之時,唯有真友能“闖口見平生”,這種情誼超越了世俗功利,直抵靈魂。
2。深刻的自我剖析與精神仰慕:
蘇軾毫不掩飾自己的困境,以“坎井蛙”自比,而將參寥子喻為高飛的“冥鴻”。這種自嘲并非自卑,而是基于對現(xiàn)實處境的清醒認知,以及對更高精神境界的真誠向往。
3。超脫的相聚與達觀的離別:
“相對真忘機”一句,道出了二人相聚時的最高境界——忘卻一切世俗煩惱與機心,達到心靈的純粹交融。
詩的結尾雖有“奈此千里別”的無奈,但最后的邀約“邀公匡廬歸”,卻將離愁升華為對未來重逢的浪漫期許,展現(xiàn)了蘇軾一如既往的達觀。
總結:《次韻答參寥》這首詩,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在政治風暴中跌落谷底,卻在友情與智慧中獲得支撐的蘇軾。他與參寥子的交往,是中國文學史上士人與僧侶交游的典范,完美詮釋了何為“君子之交淡如水”,也展現(xiàn)了蘇軾人格魅力的核心——無論在何種逆境中,都能保持精神的純凈與對美好事物的向往。
蘇軾的《書袞儀所藏惠崇畫》通常被更廣泛地稱為《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這是中國文學史上最經(jīng)典的題畫詩之一,以其生動的再創(chuàng)造和深邃的哲理而流傳千古。
一、全文與注釋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注釋:
惠崇:北宋初年著名的僧人畫家,工于畫鵝、鴨、雁等小景,尤其善于描繪寒江遠渚的蕭灑虛曠之象。
袞儀:此畫收藏者的名字,生平不詳。
蔞蒿:一種生長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嫩莖可食?!对娊?jīng)》中即有“呦呦鹿鳴,食野之蒿”的記載。
蘆芽:蘆葦?shù)哪垩浚置J筍,可食用。
河豚:一種肉味鮮美但肝臟、生殖腺等部位有劇毒的魚類。烹食前需嚴格去毒。
欲上:指河豚在春天江水回暖時,逆流而上,從大?;赜蔚浇又挟a(chǎn)卵,此時最為肥美。
二、白話翻譯
竹林之外,斜逸出三兩枝初綻的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