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水飲停聚在上焦,上攻于肺,致使氣喘胸滿不能平臥,同時伴有面部及全身水腫、小便不利的患者。
藥物組成:苦葶藶子(研磨成泥狀)、南蘇子(研磨成泥狀),二者用量相等,混合均勻后,用棗肉制成小丸,陰干后,裝入瓷罐中儲存,這是為了防止藥物滲出油性,從而降低藥力。
服用方法:每次服用三錢,在夜間三更時分用白開水送服,以達到瀉下四五次為適度。如果瀉下次數(shù)過多,就減少服用量;瀉下次數(shù)少,就增加服用量。次日若身體發(fā)軟,那么就間隔一日或者兩日再服用。身形和氣力虛弱的人,先將劑量減半服用,等到身體適應(yīng)后再逐漸增加劑量。服用期間必須嚴格戒除鹽和醬類食物,如此服用方可迅速奏出神奇功效。要是不能嚴格戒除所有咸味食物,即便用藥對癥,患者也幾乎沒有生存的可能。
舟車神佑丸
(該方又名凈腑丸)
主治水腫、水脹,且患者形體壯實、正氣不虛的病癥。
藥物組成:黑牽牛(四兩,炒制)、大黃(二兩,用酒浸泡)、甘遂(一兩,用面粉包裹后煨制)、大戟(一兩,用面粉包裹后煨制)、芫花(一兩,用醋炒制)、青皮(一兩,炒制)、橘紅(一兩)、木香(五錢)、檳榔(五錢)、輕粉(一錢)。
將以上藥物研成粉末,制成水丸。每次服用五分,在五更時用白開水送服,以大便通暢三次為適度。如果一兩次沒有通利,次日仍然照服。或者可服用六分、七分,逐漸增加至一錢。如果服藥后大便通利四五次,或者感覺身體和正氣難以支撐,就減少服用量,三分、二分都可以,也可以間隔一兩天或兩三天服用一次,以疾病痊愈為標準。病情嚴重的患者要忌鹽醬一百天。
【注釋】葶藶大棗湯、蘇葶定喘丸、舟車神佑丸,這三個方劑都是治療腫脹的方劑。然而葶藶大棗湯,用于治療水飲停聚在胸中,肺臟脹滿,氣喘急促不能平臥,皮膚出現(xiàn)浮腫,但腹部脹滿不嚴重的病癥。所以單獨使用葶藶的苦味,先瀉除肺中的水氣,再用大棗輔佐,以防葶藶苦味太重損傷胃氣。蘇葶定喘丸,就是在前方的基礎(chǔ)上加蘇子來降氣,氣降則水隨之下降,氣降可以疏通輸水的上源,水降則能開通水液下流的通道。舟車神佑丸,用于治療水飲停聚在各個里部,向上引發(fā)氣喘咳嗽難以平臥,向下蓄積導(dǎo)致小便不利,向外侵及皮膚出現(xiàn)浮腫,在中部停聚致使腹部脹滿急迫的病癥。因此一并使用甘遂、大戟、芫花、牽牛、大黃,直接攻打水飲的巢穴,使水飲從大小便排出,再用青皮、陳皮、木香來行氣,這樣氣行則水行,腫脹都能消除。其更為峻猛厲害的地方,在于少量加入輕粉,使得各種攻水行氣的藥物,迅猛難當,無孔不入,無處不到。使用得當?shù)脑?,功效神奇,屢試不爽。然而如果不是形體壯實或者邪氣強盛的人,不可輕易嘗試。倘若僅僅貪圖它有消除疾病的能力,卻導(dǎo)致水腫消除后又很快復(fù)發(fā),使用的人一定要謹慎啊!
實脾飲
主治身體沉重、懶得進食、肢體浮腫、口中不渴、大便和小便溏薄不實的病癥。
藥物組成:白術(shù)(用土炒)、茯苓、甘草(炙制)、厚樸(用姜炒)、大腹子、草果仁、木香、木瓜、附子、干姜
。
加入生姜、大棗后煎煮服用。如果患者氣虛,可加用人參。
【注釋】脾胃虛弱,那么土就不能克制水,水就會肆意在肌表運行,所以身體沉重、出現(xiàn)浮腫。使用白術(shù)、甘草、生姜、大棗,來充實脾胃的虛弱。脾胃虛寒,那么中焦寒冷不能運化水液,水液停留在腸胃,所以懶得進食、不口渴,大便和小便溏薄不實。使用干姜、附子、草果仁,來溫煦脾胃的寒邪。再輔佐大腹子、茯苓、厚樸、木香、木瓜,是為了通導(dǎo)水液、理順氣機。因為氣是水的根源,土是水的堤防,氣運行那么水就運行,土充實那么水就能得到治理,所以命名為實脾飲。然而這個方劑通導(dǎo)水液、理順氣機的力量有余,對于陰水寒邪強盛而正氣不虛的患者,固然是適宜的。如果患者氣息微弱、聲音低微,那么一定要用理中湯加附子,把茯苓的用量增加數(shù)倍作為君藥,溫補元氣來運行水液,這才是最為恰當?shù)摹?/p>
【按語】苓桂術(shù)甘湯、實脾飲、腎氣丸,都可治療陽虛水氣的病癥。苓桂術(shù)甘湯,治療上焦陽虛不能輸布水液,水液停留在上焦,出現(xiàn)胃脘部痞滿不適、氣向上沖逆至胸部的癥狀,所以使用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這類藥物,扶助陽氣、通暢氣機、輸布水道。實脾飲,治療中焦陽虛不能蒸騰運化水液,水液在中焦積聚,向外泛溢導(dǎo)致浮腫,大便和小便通利,所以使用干姜、附子、茯苓、白術(shù)這類方劑,培補脾胃、溫暖中焦,戰(zhàn)勝寒濕之邪。腎氣丸,治療下焦陽虛不能行水,出現(xiàn)小便不利、肢體浮腫、氣喘急促、腹部脹滿的癥狀,所以使用桂枝、附子、地黃、茯苓之類藥物,溫陽并滋補,以運行水液。
清脾飲
主治因痰積聚而引發(fā)瘧疾,且沒有表證與里證的情況。
藥物組成:青皮、厚樸、草果、半夏、柴胡、白術(shù)、甘草、茯苓、黃芩。
將上述藥物加水煎煮后服用。
【注釋】瘧疾屬于少陽經(jīng)的病癥,若兼見太陽經(jīng)表證,宜用麻桂各半湯發(fā)汗解表;若兼見陽明經(jīng)里證,則用大柴胡湯攻下里實;倘若不兼見表里證,或者已經(jīng)用過發(fā)汗、攻下之法,瘧疾卻仍然發(fā)作,此時應(yīng)當采用和解少陽的治法。這個方劑是小柴胡湯與四君子湯的合方,既能清解少陽之邪,又能兼顧脾胃,所以名為“清脾飲”。方中減去人參,是因為患者正氣不虛;加入草果、厚樸這兩味氣味醇厚的藥物,目的是輸散胃中的積滯;加入青皮,輔助茯苓、半夏,用來破除生痰的根源。前代賢哲說:“無痰不成瘧,無積不成瘧”,這個清脾飲就是體現(xiàn)這一理論的方劑。如果患者氣虛,還是要加用人參;若正氣充實,可再加檳榔;熱邪偏盛者,加石膏;汗出較多者,加桂枝。臨證時自然應(yīng)當根據(jù)病情仔細斟酌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