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
與
“無”、“真”
與
“假”
的思辨空間,在看似平實的語句中,蘊藏著對世界本質(zhì)和認知方式的深刻探索。
一、方言入詩:語言的陌生化與本土化表達
詩歌作為語言的藝術(shù),其語言形式的選擇往往決定著作品的獨特氣質(zhì)?!队邢鄡酉唷凡捎没浾Z方言進行創(chuàng)作,這種語言選擇本身就具有強烈的藝術(shù)張力?;浾Z作為一種極具地域特色的方言,擁有獨特的語音、詞匯和語法系統(tǒng),將其引入詩歌創(chuàng)作,打破了現(xiàn)代漢語詩歌常用的書面語表達慣性,形成了語言的陌生化效果。
“睇睇噈有咗,瞇埋眼冇”,開篇以日常的觀看行為起筆,“睇睇”
意為看看,“瞇埋眼”
即閉上眼睛,“噈”“”
等粵語虛詞的運用,使詩句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地域特色。這種方言表達,讓熟悉粵語的讀者倍感親切,仿佛置身于嶺南街巷的市井生活之中;而對于不熟悉粵語的讀者而言,則增添了閱讀的新鮮感和探索欲,促使他們?nèi)ゴψ志浔澈蟮暮x,從而拓展了詩歌的解讀空間。
從詩學理論角度來看,這種方言入詩的方式,與俄國形式主義所強調(diào)的
“陌生化”
手法不謀而合。通過使用非通用語言,詩人打破了讀者對常規(guī)詩歌語言的審美疲勞,使詩歌語言重新煥發(fā)生機,引導讀者以全新的視角去感知詩歌內(nèi)容。同時,粵語方言的運用也是對本土文化的一種堅守和傳承,它將嶺南地區(qū)的文化特色融入詩歌之中,使詩歌成為地域文化的載體,展現(xiàn)出獨特的文化魅力。
二、意象解構(gòu):“有”
與
“無”
的辯證思考
“有”
與
“無”
是中國哲學中的重要范疇,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曾言:“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p>
樹科的《有相冇相》巧妙地將這一哲學概念融入詩歌創(chuàng)作,通過對
“有”
與
“無”
的反復詠嘆,構(gòu)建起詩歌的核心意象體系,展開了一場關于存在本質(zhì)的辯證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