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粵語方言:語言的在地性與詩性突圍
方言作為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承載著獨特的情感記憶與文化密碼。樹科在詩中大量運用粵語詞匯,如
“呢度”“企”“踎”“瞓”
等,使詩歌充滿濃郁的嶺南氣息。這種語言選擇并非簡單的地域標識,而是對標準化語言霸權的一種反抗。正如本雅明在《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中所言,“每一種語言都有其獨特的表達方式和感知世界的方式”,粵語的使用賦予詩歌鮮活的生命力,讓讀者仿佛置身于粵語文化的語境之中。
粵語的語音語調也為詩歌增添了獨特的音樂性?;浾Z九聲六調的豐富變化,使得詩歌在朗讀時呈現(xiàn)出抑揚頓挫的節(jié)奏感。例如
“車水馬龍,人山人海”“人流似水,塞過商場”
等語句,通過粵語的發(fā)音,強化了詩歌的韻律美,同時也與詩歌中所描繪的嘈雜、擁擠的場景形成呼應。方言的運用,讓詩歌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藝術符號,而是貼近生活、充滿煙火氣的語言表達。
然而,方言寫作也面臨著傳播與理解的困境。對于非粵語地區(qū)的讀者來說,部分詞匯可能造成理解障礙。但這種
“陌生化”
效果,恰恰是詩歌魅力的一部分。正如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
“陌生化”
理論,詩歌通過打破讀者的語言習慣,迫使讀者以全新的視角去感知和理解文本。在這首詩中,粵語的使用不僅沒有阻礙詩歌的表達,反而成為一種獨特的審美體驗,讓讀者在破解語言密碼的過程中,更深入地體會詩歌的內涵。
二、意象的疊合與意義的增殖
詩中
“商場”“迷宮”“公交車站”“天堂前站”
等意象的并置與轉換,構成了一個充滿張力的意象群。這些意象并非簡單的場景描述,而是蘊含著深刻的社會隱喻。“商場”
代表著消費社會的物欲橫流,人們在其中追逐物質利益,形成整齊劃一的購物隊伍;“迷宮”
則象征著醫(yī)院場景的復雜與混亂,人們在其中迷失方向,不知何去何從;“公交車站”
是公共空間的典型代表,人們在此短暫停留,等待下一段旅程;而
“天堂前站”
則將醫(yī)院與生死聯(lián)系起來,賦予場景一種宗教般的神圣與悲壯。
這些意象的疊合與轉換,打破了傳統(tǒng)詩歌意象單一指向的局限,使詩歌的意義呈現(xiàn)出開放性和多義性。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如同置身于一個充滿謎題的迷宮,需要不斷解讀和思考才能接近詩歌的內核。例如,“門診大廳,隊伍齊整,紀律嚴明
同個陣排隊購物嘅,別無二致”,通過將醫(yī)院排隊與商場購物進行類比,揭示了現(xiàn)代社會中人們行為模式的同質化,無論是追求健康還是物質享受,都陷入了一種機械的秩序之中。
意象的轉換還體現(xiàn)了詩人對現(xiàn)實的解構與重構。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