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抵抗詩學》
——《冇題》的方言現代性研究
文一言
當樹科在粵北韶城寫下"冇睇邊個講唔聽發(fā)噏瘋"時,他完成的不僅是地域性書寫,更是對普通話詩學霸權的解構實踐。這首看似簡單的五句粵語詩,實則在語音、語法、語義三個層面構筑起??滤f的"異托邦"空間。本文將通過細讀文本,揭示其如何實現方言的詩學突圍。
一、語音的物質性抵抗詩句中密集的鼻音韻尾(冇[mou]、唔[m]、瘋[fung])形成特納(Victor
turner)儀式理論中的"閾限音場"。"發(fā)噏瘋"的[fp
ft
f]三連擦音,在發(fā)音部位上構成從唇齒到軟腭的空間跳躍,這種語音拓撲學恰似布朗肖(blanchot)描述的"文學空間"——通過口腔肌肉的物理運動解構標準語的聲音秩序。比較詩人黃燦然同等題材的《我的普通話》,樹科刻意保留"嘟"[dou]這類粵語特有嘆詞,使文本成為德里達(derrida)所謂"延異"的物質載體。
二、語法的存在論反叛"話知佢幾多難為"的倒裝結構,將受事賓語"難為"置于句末焦點位置,這種粵語特有的"話題-說明"結構,在詩學效果上實現海德格爾(heidegger)強調的"此在"澄明。更精妙的是進行時標記"喺"與完成體"死曬"的時態(tài)嵌套:前者指向永恒的當下性,后者暗示創(chuàng)傷的已完成性,二者張力構成阿甘本(Agamben)所說的"剩余時間"。這種語法裝置使被普通話壓抑的方言獲得本雅明(benjamin)式的"爆破力"。
三、靈知主義的方言轉譯末句"靈知"(gnosis)的選擇極具深意。該詞既對應諾斯替主義的超驗傳統,又通過粵語發(fā)音[l
tsi]與佛教"阿賴耶識"(ālaya-vijāna)形成音義互文。詩人用"嘟"替代"都"的書寫策略,在文字學上激活了"口"部偏旁的原始巫祝功能——屈大均《廣東新語》記載的"越人尚鬼,其辭多喃"傳統在此獲得當代轉譯。五個否定詞(冇唔話知冇)構成的否定神學體系,使詩歌最終抵達布朗肖(blanchot)定義的"文學的無盡空間"。
結語:作為文化記憶的方言詩該詩的價值不在于地域風情展示,而如利奧塔(Lyotard)所言"通過小敘事解構大敘事"的范式意義。當標準漢語日益淪為資本邏輯的載體時,樹科用"冇死曬神經"的方言語法,保存了阿多諾(Adorno)期待的"藝術否定性"。這種寫作啟示我們:真正的現代性,或許就藏在對語言霸權的持續(xù)抵抗之中。
【附:原詩文】
《冇題》(粵語詩)
文樹科
冇睇邊個講
唔聽發(fā)噏瘋
話知佢幾多難為
喺仲冇死曬神經
我哋嘟有靈知……
《樹科詩箋》2025。3。5。粵北韶城沙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