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同框,形態(tài)天地”
一句,巧妙地將個體存在與宇宙宏觀秩序相聯(lián)結。在太極圖的陰陽流轉中,“你”
與
“我”
不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成為宇宙整體的一部分。這種思考與老子《道德經》中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的哲學思想一脈相承。老子認為,“有”
與
“無”
并非絕對對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關系。在《有冇嘅辯證》中,詩人通過對太極圖的觀照,將這種抽象的哲學理念轉化為具體可感的詩歌意象,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自然領悟到辯證思維的精妙。
三、天人合一的詩學境界:從個體到大同的價值升華
詩歌第三節(jié)將視角從哲學圖示轉向現(xiàn)實世界:“噈睇睇天,睇睇地
我哋其中,大同人間”。詩人從對
“有”“無”
辯證關系的思考,延伸到對人類存在狀態(tài)的關注。“天”
與
“地”
象征著宇宙的宏觀秩序,“我哋”(我們)則代表著個體存在。在天地之間,個體雖渺小,卻與萬物同構,共同構成
“大同人間”。
這種
“天人合一”
的思想,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源遠流長。從莊子的
“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到張載的
“民胞物與”,都強調了人與自然、個體與整體的和諧統(tǒng)一。在《有冇嘅辯證》中,詩人通過
“有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