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呼吁,既包含著詩人對個體命運的深切關懷,又折射出對民族未來的責任擔當。這種情感的雙重性,使詩歌超越了個人化的情感傾訴,上升為具有普遍意義的民族情感表達。
詩人通過
“補補,我哋彼此嘟要補補”
的重復詠嘆,構建起一種集體性的情感共鳴。這種重復手法的運用,類似于《詩經(jīng)》中
“重章疊唱”
的藝術形式,通過情感的層層遞進與強化,增強詩歌的感染力與表現(xiàn)力。在《當歸噈要歸嚟》中,“補補”
一詞的反復出現(xiàn),不僅形成了獨特的韻律節(jié)奏,更傳遞出詩人對個體與民族精神修復的殷切期望。
詩歌中
“華夏心海嘅當歸”
的表述,將個體情感與民族精神緊密聯(lián)結(jié),使
“當歸”
成為民族文化認同的象征符號。這種文化認同的構建,與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體》中提出的
“民族是一種想象的政治共同體”
理論相契合。詩人通過詩歌創(chuàng)作,將分散的個體情感凝聚為集體的文化記憶,構建起超越地域與時空的民族精神共同體。
四、詩學啟示:方言寫作與文化傳承的當代意義
《當歸噈要歸嚟》的創(chuàng)作實踐,為當代詩歌的發(fā)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與啟示。在全球化與現(xiàn)代化的沖擊下,方言作為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面臨著逐漸式微的困境。樹科的粵語詩歌創(chuàng)作,通過將方言引入詩歌文本,不僅豐富了詩歌的語言形式,更承擔起傳承地域文化的重要使命。
這種方言寫作的詩學實踐,與本雅明在《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中提出的
“靈韻”
理論形成對話。在機械復制時代,藝術作品的
“靈韻”
逐漸消逝,而方言詩歌通過對地域文化的獨特呈現(xiàn),重新賦予詩歌以不可復制的文化
“靈韻”?!懂敋w噈要歸嚟》中粵語方言的運用,使詩歌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與文化個性,這種獨特性正是詩歌
“靈韻”
的重要來源。
從文化傳承的角度來看,方言詩歌的創(chuàng)作有助于構建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態(tài)。在單一化、同質(zhì)化的文化發(fā)展趨勢下,方言詩歌以其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質(zhì),為文化多樣性的保持與發(fā)展提供了重要支撐。樹科的粵語詩歌創(chuàng)作,不僅展現(xiàn)了嶺南文化的獨特魅力,更為其他地域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當歸噈要歸嚟》以其獨特的語言實驗、豐富的意象裂變、深刻的情感表達與重要的文化意義,在當代詩歌創(chuàng)作中獨樹一幟。樹科通過粵語方言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將個體記憶、地域文化與民族認同有機融合,構建起具有獨特詩學價值的藝術世界。這首詩歌不僅為當代詩歌的發(fā)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方法,更為地域文化的傳承與民族精神的構建作出了積極貢獻。在未來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如何進一步挖掘方言與地域文化的潛力,如何在全球化語境下實現(xiàn)文化的多元共生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將是詩人與學者共同面臨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