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元年秋,南京紫禁城籠罩在一片金桂飄香中。
文淵閣內,七張黃花梨木交椅靜靜地擺放在殿中,在這個秋天成為了大明王朝最炙手可熱的權柄象征。
雖然皇帝明發(fā)上諭,內閣大學士僅為正五品,但“參預機務、票擬章奏”的職權,讓所有明眼人都清楚,這七人將成為離皇權最近的核心。
朝野上下,暗流涌動。
夜,文華殿偏殿。
燭光搖曳,映照著三位重臣神色各異的臉。
吏部尚書張紞輕撫青瓷茶盞,盞中碧螺春的清香在室內氤氳。
他沉聲道:“陛下設立內閣,意在分權制衡。這七席之位,需得老成持重之輩,方能穩(wěn)定朝局。依老夫看,當選資歷深厚、熟悉政務之臣?!?/p>
兵部侍郎鐵鉉冷哼一聲,將茶盞重重放在案幾上:“張?zhí)旃俅搜圆钜?!如今北元殘部猶在邊關窺伺,內閣若無知兵之人,軍國大事豈不成了紙上談兵?屆時若邊關有失,誰來擔這個責任?”
“二位大人息怒?!倍Y部尚書陳迪連忙打圓場,雙手微壓,“陛下銳意革新,這內閣人選,恐怕還要看對新政的態(tài)度。既要穩(wěn)重,又要通曉時務,這才是選人之關鍵?!?/p>
就在此時,門外傳來細碎的腳步聲,三人立即噤聲。
鐵鉉輕咳一聲,轉而提高音量:“今歲秋糧征收,河南道比往年快了半月,倒是個好消息?!?/p>
張紞會意,接口道:“正是,漕運暢通,也是社稷之福?!?/p>
待腳步聲遠去,三人交換了一個意味深長的眼神,卻再也無人開口。
更深露重,齊泰府邸。
前兵部尚書齊泰的府邸今夜格外熱鬧。
雖然他在靖難之役中立場微妙,但深厚的資歷和與淮西勛貴的聯系,讓他仍是內閣的有力競爭者。
書房內,燭火通明。
一位來自浙江的官員壓低聲音:“齊大人,下官已經聯絡了十三道監(jiān)察御史,明日便聯名上疏,舉薦大人入閣。您在兵部多年,熟悉軍務,正是內閣急需的人才?!?/p>
另一位武將打扮的人插話:“靖難四年,齊大人在兵部調度有方,這是有目共睹的。只是。。。。。?!?/p>
他欲言又止,斟酌著用詞,“陛下似乎更青睞年輕官員,對新政熱忱之人?!?/p>
齊泰捋著花白的長須,眼中閃過一絲陰霾。
他知道,自己最大的障礙就是曾經與燕王過從甚密的歷史。
“諸位好意,齊某心領?!绷季茫R泰緩緩開口,“入閣與否,全在圣心獨斷。齊某只求為朝廷盡忠,不敢有非分之想?!?/p>
話雖如此,當客人們告辭后,齊泰卻在書房中獨坐至天明。
窗外,一輪殘月掛在枝頭,冷清如冰。
清晨,方孝孺書房。
翰林學士方孝孺正在教導幾個年輕學子。
作為當世大儒,他的門生故舊遍布朝野,此刻書房內書香彌漫,卻掩不住一絲緊張的氣氛。
“老師,”一個弟子恭敬地問道,“聽聞陛下欲召老師入閣,不知。。。。。?!?/p>
方孝孺擺手打斷,神色淡然:“內閣之位,當以才德取之。爾等切記,為官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若一味鉆營,便是失了本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