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考作詩,不考作賦,也不看你家門背景。
而是真真切切地在用最務實、甚至有些苛刻的標準,考校真正的實用之才。
有句話說得好,百無一用是書生。
此書生不是所有讀書人,說的就是以讀書人的身份自居,但又沒有具體貢獻之人。
可惜的是,如今大部分讀書人,都處于這個狀態(tài)。
張謙隨著人流再次踏入考場,心境卻比上午平和了許多。
中午短暫休息時,他與林清源等人略作交流,彼此印證之下,已知自己的帖經(jīng)部分至少無大錯。
心中一塊石頭落地,心態(tài)反而愈發(fā)沉穩(wěn)。
重新找到自己的座位,他將筆墨仔細放好,再次閉目凝神,排除雜念。
“鐺——”
清脆的鑼聲響起,劃破下午略顯沉悶的空氣。
“發(fā)卷!”
學官的聲音依舊冰冷。
考官們?nèi)允敲鏌o表情,卷子被迅速分發(fā)到每一位學子手中。
張謙深吸一口氣,接過卷子,目光第一時間投向卷首。
然而,映入眼簾的標題,卻讓他瞬間愣住。
只見卷首赫然寫著三個大字——《邏輯題》!
邏輯,這。。。。。。這是什么?
‘邏輯’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一個希臘詞,是舶來詞匯,大慶本土沒有。
李徹之所以還用這兩個字,就是不想讓學子們知曉這個詞的本義,從而推測出接下來幾道題的答題方法。
反正這幾道題都算是附加題,答不上也不影響成績,但答上了肯定會獲得更高的成績。
他強壓下心中的驚疑,急忙看向第一題:
【點燃十支蠟燭,吹滅其中四支,最后還剩幾支?】
張謙的眼睛瞬間瞪大,腦子里‘嗡’的一聲,整個人都傻了。
這。。。。。。這算什么問題?!
十支蠟燭,吹滅四支,自然是剩下六支燃燒的,這有何疑問?
難道陛下和學官們連如此簡單的算數(shù)都會弄錯?
還是說,這其中隱藏著什么他無法理解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