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哲雙手恭敬地接過,與霍端孝對視一眼,旋即輕輕解開黃綾,露出了冊子樸素的封面。
當他的目光落在首頁那三個濃墨寫就的大字上時,整個人驟然一震,瞳孔微縮。
只見那冊子的扉頁之上,赫然寫著——科舉制!
兩人目光更加凝重,他們跟隨李徹多年,自然是聽李徹講過‘科舉取材’的想法。
但那終究是想法,奉國的人口資源不足以干這件事,所以一直沒有落在實處。
而如今,陛下是終于準備推進這道國策了嗎?
兩人立刻大起精神,一字一行地看下去。
科舉制,隋開創(chuàng),唐繼承并完善。
貫穿中國歷史一千三百余年,構(gòu)成了帝國選拔精英的核心通道。
這是一條相當完善的制度,對于李徹而言,無需絞盡腦汁,拿來即用。
科舉的起點是‘童試’,在州府縣舉行,考生無論長幼皆稱‘童生’。
通過者方能成為‘生員’,俗稱秀才。
這意味著他們脫離了平民身份,進入了士大夫階層的預備隊,享有了免役、見官不跪等特權(quán)。
接下來的‘鄉(xiāng)試’是科舉路上的第一道大關(guān),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
秀才們匯聚一堂,競爭極為激烈,考中者稱為‘舉人’。
舉人對讀書人來說是一個質(zhì)的飛躍,不僅具備了做官的資格,也獲得了通往下一階段考試的通行證。
全國的舉人隨后會奔赴京城,參加由禮部主辦的‘會試’。
這是國家級的大考,和后世的高考等級差不多,考中者被尊稱為‘貢士’,意為貢獻給皇帝的人才。
若能通過會試,意味著學子們已站在了權(quán)力的邊緣。
整個科舉制度最后一道關(guān)卡,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
所有貢士在此接受天子的最終考核,原則上不再淘汰,而是根據(jù)成績重新排定名次,分為進士三等。
狀元、榜眼、探花等前三名列為一甲,算是進士及第;第二甲若干人,算是進士出身;第三甲又若干名,算是同進士出身。
一旦金榜題名,他們便正式成為‘天子門生’,從此步入仕途,成為帝國統(tǒng)治階層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