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推動思想發(fā)展:何承天對佛教報應說的批判促使佛教信徒及學者反思與回應,在思想的碰撞中,雙方觀點不斷深化與完善,推動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尤其是因果觀念的發(fā)展。同時,也為后世學者探討類似哲學問題提供思路與借鑒。
……
解析:
1。
西方說報應,其枝末雖明,而即本常昧
-
解析:“西方”指佛教起源的印度地區(qū)。此句表明佛教宣揚因果報應的說法,從一些具體表現(xiàn)或細微之處來看,似乎能說得明白,但探究其根本核心,卻常常含糊不清。何承天一開始就對佛教報應說的本質提出質疑,為后文的批判奠定基礎。
2。
其言奢而寡要,其譬迂而無征
-
解析:“奢”意為浮夸,“寡要”指不得要領,“譬”即比喻,“迂”表示迂腐,“無征”指缺乏驗證。此句指出佛教關于報應的言論浮夸,抓不住關鍵要點,所用比喻迂腐,且無法得到實際驗證。進一步從言論和論證方式上批判報應說,說明其缺乏可信度。
3。
乖背五經,故見棄于先圣
-
解析:“乖背”即違背,何承天認為佛教報應說與儒家五經的思想相違背。在當時,儒家思想占據正統(tǒng)地位,五經被視為經典準則,所以先圣摒棄了這種與五經不符的學說。這是以儒家的正統(tǒng)觀念為依據,對佛教報應說進行否定。
4。
誘掖近情,故得信于季俗
-
解析:“誘掖”指引導扶持,“近情”表示接近人情,“季俗”指末世的風俗。此句說佛教報應說能夠以貼近人情的方式引導人,所以在末世的風俗中能獲得人們的信任。這里分析了佛教報應說在當時能被一些人接受的原因,雖有一定迷惑性,但也暗示其只是迎合世俗心理,并非真理。
5。
夫欲知日月之行,故假察于璇璣
-
解析:“璇璣”是古代觀測天文的儀器。要想了解日月的運行規(guī)律,就需要借助璇璣進行觀察。此句以了解日月運行需借助儀器觀察為例,說明認識事物需要通過可靠的途徑和方法,為下文闡述驗證報應說應依據現(xiàn)實事例做鋪墊。
6。
將伸幽冥之信,宜取符于見事
-
解析:“伸”有伸張、表明之意,“幽冥”指深奧、隱晦,這里指佛教報應說這類難以捉摸的理論,“符”即驗證,“見事”指現(xiàn)實中可見的事情。此句表明,要讓人相信像佛教報應說這類深奧隱晦的理論,應該用現(xiàn)實中可見的事情來驗證。強調驗證報應說需要以現(xiàn)實為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