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詩
陶淵明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
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
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
桑竹垂馀蔭,菽稷隨時藝;
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
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
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
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
草榮識節(jié)和,木衰知風厲。
雖無紀歷志,四時自成歲。
怡然有馀樂,于何勞智慧?
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
借問游方士,焉測塵囂外。
愿言躡清風,高舉尋吾契。
……
賞析:
《桃花源詩》與《桃花源記》相輔相成,是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詩意描繪與深度思考。創(chuàng)作于社會動蕩、政治黑暗的晉宋交替之際,詩人目睹戰(zhàn)亂頻仍、民不聊生,借詩歌抒發(fā)對和平、平等、自由生活的向往。
一、立意與主題
1
構建理想藍圖,批判現實黑暗:立意在于構建一個與現實形成強烈反差的理想社會。詩中描述桃花源人因“嬴氏亂天紀”而避世,反映現實社會的混亂與殘暴。與之對比,桃花源內“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人們安居樂業(yè),“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沒有剝削壓迫,批判了現實中沉重的賦稅與不公,表達對理想社會的憧憬。
2
追求淳樸自然,崇尚精神自由:展現對淳樸自然生活與精神自由的追求。桃花源中“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保留古老質樸的風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巴婵v行歌,斑白歡游詣”體現人們精神的愉悅自由,不受世俗功利束縛,表達對簡單純粹、精神富足生活的向往。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