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其上則隱于簾肆之間,臥于巖石之下;次則結(jié)綬金馬之庭,高議云臺之上;退則虜南越之君,系單于之頸。
-
解析:闡述君子的不同作為,最高境界是像嚴(yán)君平那樣隱于市井,或如隱士臥于山林;其次是出仕為官,在朝廷上高談闊論;再次是建立功勛,如擒獲南越王、制服單于。通過列舉這些,表明無論處于何種境地,君子都堅(jiān)守正道,暗示自己也是如此。
15。
俱啟丹冊,并圖青史。寧當(dāng)爭分寸之末,競錐刀之利哉!
-
解析:這些君子的事跡都能載入史冊,他們怎會去爭微小的利益。強(qiáng)調(diào)真正的君子追求的是高尚的志向和不朽的功績,而非蠅頭小利,暗指自己不會因私利而做出不當(dāng)行為,與被誣陷的情況形成對比。
16。
下官聞積毀銷金,積讒磨骨,遠(yuǎn)則直生取疑于盜金,近則伯魚被名于不義。
-
解析:“積毀銷金,積讒磨骨”為成語,說明不斷的詆毀和讒言能產(chǎn)生極大危害。接著以直不疑被懷疑盜金、曾參(字子輿,此處可能有誤,疑為曾參事,曾參殺人謠言致其母信以為真)被傳不義為例,表明即使賢能之人也難抵擋讒言,自己蒙冤也因讒言肆虐。
17。
彼之二子,猶或如是,況在下官,焉能自免?
-
解析:以反問強(qiáng)調(diào)像直不疑、曾參這樣的賢士都難免被讒言所害,自己更無法幸免,進(jìn)一步突出冤屈的無奈與悲憤。
18。
昔上將之恥,絳侯幽獄;名臣之羞,史遷下室。至如下官,當(dāng)何言哉?
-
解析:列舉絳侯周勃被囚禁、司馬遷遭受宮刑下獄的典故,表明即使是位高權(quán)重的大臣和著名的史官都可能蒙冤,自己遭遇冤屈也難以言說。以歷史上著名人物的蒙冤,為自己的處境尋求同情與理解。
19。
夫以魯連之智,辭祿而不返;接輿之賢,行歌而忘歸。茍有其志,必能自遂。
-
解析:以魯仲連拒絕封賞歸隱、接輿佯狂避世的典故,說明若有高尚志向,必能順?biāo)煨囊狻0凳咀约阂灿懈呱凶非?,并非追求功名利祿之人,不?yīng)遭受此冤屈。
20。
何則?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
解析:解釋原因,最高境界是不辱沒祖先,其次是不使自身受辱。表明自己對名譽(yù)和尊嚴(yán)的重視,蒙冤入獄使其尊嚴(yán)受損,內(nèi)心痛苦。
21。
是以卞和獻(xiàn)寶,以離斷趾;靈均納忠,終于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