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析:列舉公叔痤和吳起的事例,進一步說明命運對人才的影響。公叔痤深知商鞅的賢能,并向魏惠王舉薦,然而魏惠王卻不采納,最終商鞅在秦國因變法觸動舊貴族利益而遭車裂。吳起明白運用刑名之術(shù)可使國家稱霸,在楚國推行變革,卻因楚王去世,失去支持,最終功敗身死。這兩個例子表明,即便有識人之明和卓越的才能,若君主不能善用,人才依然難以避免悲慘的命運結(jié)局,突出命運的無常以及君主決策對人才命運的關(guān)鍵作用。
斯二子者,皆有雄才大略,不免于禍難者,遇不遇也。
-
解析:對上句公叔痤和吳起的遭遇進行總結(jié),指出他們都具備雄才大略,卻仍無法逃脫禍難,原因在于是否遇到賞識和重用自己的君主。這里強調(diào)了命運中“遇”與“不遇”的重要性,即人才的命運不僅取決于自身才能,更在于所處的環(huán)境和遇到的君主,再次凸顯命運的不可掌控性和外在因素對個人命運的巨大影響。
故伍員浮尸于江,萇弘流血于蜀,白起賜劍于杜郵,文種伏劍于山陰。
-
解析:繼續(xù)列舉伍子胥、萇弘、白起、文種等歷史人物的悲慘結(jié)局。伍子胥因忠言直諫,卻不被吳王夫差采納,最終尸體被拋入江中;萇弘為周室盡忠,卻蒙冤被殺,傳說其血化為碧玉;白起為秦國屢立戰(zhàn)功,卻被賜死于杜郵;文種輔助越王勾踐成就霸業(yè)后,卻遭猜忌被迫伏劍自殺。這些事例表明,無論臣子如何忠誠和有才能,在命運的無常安排下,都可能遭遇不幸,進一步強化了命運難測的觀點。
彼數(shù)子者,豈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者,運命之所在也。
-
解析:對上述人物的遭遇發(fā)出感慨,指出他們都無比忠誠,卻依然難逃死亡的命運,這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通過對這些忠誠之士悲慘命運的描述,強調(diào)命運的強大和不可抗拒,無論個人如何努力和忠誠,都難以擺脫命運既定的軌跡,深化了文章關(guān)于命運決定論的主題。
故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
解析:引用話語,表明以正直的方式侍奉君主,無論到哪里都可能多次被罷黜;而以不正當(dāng)?shù)姆绞绞谭罹?,又何必離開自己的國家。此句通過對比兩種侍奉君主的方式及其可能產(chǎn)生的結(jié)果,反映出在現(xiàn)實中正直之人往往命運坎坷,而不擇手段者或許能在本國生存,揭示了命運與道德、處世方式之間的復(fù)雜關(guān)系,暗示命運并非總是青睞正直和忠誠之人。
故運命之所在,人事不能奪也。
-
解析:對前文所列舉的眾多人物命運進行總結(jié),再次強調(diào)命運的決定性作用,認(rèn)為命運的安排是人力無法改變的。這一觀點貫穿全文,通過諸多歷史事例的論證,至此得到進一步強化,使讀者深刻感受到命運在歷史和人生中的強大影響力。
仲尼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p>
-
解析:引用孔子的話,孔子認(rèn)為道的施行與否皆由命運決定。通過圣賢之言,為文章的命運觀點提供權(quán)威性支持,表明道的興衰如同個人命運的窮達一樣,都受命運的支配,進一步深化了命運決定一切的主旨。
夫道之行廢,猶命之窮達也。故運命無常,惟人所召。
-
解析:進一步闡述道的行廢與命運窮達的相似性,同時指出命運雖然看似無常,但實際上是由人自身的行為所招致。這里在強調(diào)命運決定性的基礎(chǔ)上,也略微提及了人的行為對命運的反作用,使命運觀更加全面,暗示人們的行為選擇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命運的走向,不過這種影響最終仍受命運大框架的約束。
人生于世,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以德御運氣,以道御命,何患不臧?
-
解析:感慨人生短暫,如同白駒過隙。作者提出應(yīng)對命運的方式,即通過道德來駕馭運氣,用道義來駕馭命運,如此便不必?fù)?dān)憂結(jié)果不好。這表明盡管命運強大且無常,但人可以通過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和對道義的堅守,在有限的人生中更好地面對命運,體現(xiàn)了一種在命運面前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若乃懷匹夫之量,挾一隅之智,欲以徼幸取巧,居非其位,行非其道,棄順效逆,妨賢賣友,自衒自媒,求人之知,福不盈眥,禍溢于世,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
-
解析:描述了小人的行為和結(jié)局,他們心胸狹隘、智謀短淺,妄圖通過僥幸取巧獲取利益,居非其位,行為不符合道義,背棄正道,妨礙賢能,出賣朋友,自我炫耀以求他人賞識,最終福分極少,災(zāi)禍卻遍布世間。與之相對,君子則安于平易的處境等待命運的安排。通過小人與君子在面對命運時不同行為和結(jié)局的對比,強調(diào)了堅守道德和順應(yīng)命運的重要性,引導(dǎo)人們以君子的方式面對命運。
是故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其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