誡子書
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
賞析:
《誡子書》是諸葛亮在臨終之際留給兒子諸葛瞻的家書,寥寥數(shù)語,卻如黃鐘大呂,蘊含著修身、立志、治學、惜時的深刻智慧,不僅是對諸葛瞻的殷切期望,更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家庭教育與個人修養(yǎng)的璀璨明珠。
一、立意與主題
修身為本,德行為基:文章開篇便立意于“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將修身與養(yǎng)德置于首位,點明君子應通過內心的寧靜和生活的節(jié)儉來塑造高尚品格。在紛繁復雜的塵世中,保持內心的寧靜,不被世俗的喧囂與欲望所迷惑,通過克制物質欲望,培養(yǎng)淡泊名利的心境,為個人成長與發(fā)展奠定堅實的道德基石。這一主題貫穿全文,強調道德修養(yǎng)是成為君子的根本,無論在何種境遇下,都應堅守內心的純凈與高尚。
志向引領,學以成才:“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進一步闡述了志向與心境的關系,突出了志向在人生道路上的引領作用。只有看淡名利,內心澄澈,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而內心寧靜,不為外物所擾,才能堅定不移地朝著目標前行。同時,“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明確指出學習是增長才干的必由之路,而志向則是學習的動力源泉。只有樹立明確的志向,并通過專注學習,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才能,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這部分立意強調了志向與學習對于個人成長的重要性,是實現(xiàn)人生理想的關鍵要素。
自律惜時,成就人生:“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從反面告誡人們,放縱懈怠、輕薄浮躁會消磨人的意志,損害人的品性。唯有自律自強,克服這些不良習性,才能振奮精神,修養(yǎng)性情。最后,“年與時馳,意與日去……將復何及”感慨時光易逝,提醒人們珍惜光陰,在有限的人生中積極進取。若不珍惜時光,虛度年華,最終將一事無成,追悔莫及。這部分立意旨在強調自律與惜時對于人生的重要意義,是實現(xiàn)修身、立志、成才目標的重要保障。
二、結構與脈絡
總起提綱,點明主旨:文章開篇以“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總領全文,提綱挈領地指出君子的行為準則在于通過“靜”與“儉”來修身養(yǎng)德,為下文的論述奠定了基調,明確了文章的核心主題,使讀者一開始就對文章的主旨有清晰的把握。
層層遞進,深入論述:在提出主旨后,文章圍繞“靜”與“志”“學”的關系展開深入論述。先闡述“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強調心境對志向和目標的影響;接著論述“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進一步說明學習與志向、才能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隨后,從反面論述“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通過對比,突出自律的重要性。最后,以“年與時馳,意與日去……將復何及”強調珍惜時光的緊迫性,層層遞進,邏輯嚴謹,逐步深入地闡述了修身、立志、學習、自律、惜時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
總結升華,強調后果:文章結尾以時光流逝、一事無成的后果作結,進一步強調了前文所闡述的修身、立志、學習、自律、惜時的重要性,使文章的主題得到升華。這種結尾方式不僅給人以強烈的警示,更讓讀者深刻認識到遵循這些原則對于人生的重大意義,從而引發(fā)讀者的深思與共鳴。
三、語言與修辭
簡潔凝練,字字珠璣:《誡子書》語言簡潔明了,沒有華麗的辭藻堆砌,但每一個字都蘊含著深刻的含義。全文僅八十六字,卻涵蓋了修身、立志、學習、惜時等諸多人生重要議題,以最簡潔的語言表達了最豐富的思想,如“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等語句,言簡意賅,卻成為千古流傳的至理名言,展現(xiàn)了諸葛亮高超的語言駕馭能力。
正反對比,強化論證:文中運用了正反對比的修辭手法,增強了文章的論證力度。如“靜以修身”與“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通過“靜”與“淫慢”“險躁”的對比,突出了寧靜與自律對于修身養(yǎng)性的重要性;“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與放縱懈怠、輕薄浮躁的后果相對比,更加鮮明地強調了淡泊寧靜、立志高遠的意義。這種正反對比的手法,使讀者在鮮明的對照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所表達的觀點,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對偶工整,韻律和諧:文章多處運用對偶的修辭手法,如“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等,句式整齊,節(jié)奏明快,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韻律美。對偶句的運用不僅使文章在形式上更加優(yōu)美,也有助于增強文章的表現(xiàn)力,使表達的思想更加凝練、深刻,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歷史與現(xiàn)實意義
歷史意義:《誡子書》作為諸葛亮的智慧結晶,反映了三國時期士大夫階層對修身、治學、處世的思考與追求,是研究中國古代家庭教育和文化傳承的重要文獻。它傳承了儒家的道德觀念和修身思想,強調個人的品德修養(yǎng)和社會責任,對后世的家庭教育和文化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許多文人墨客、士大夫家族將其奉為教育子弟的經(jīng)典,使其成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現(xiàn)實意義:在當今社會,《誡子書》所蘊含的智慧依然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價值。在物欲橫流、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面臨著各種誘惑和壓力,容易迷失方向?!墩]子書》中所倡導的淡泊名利、寧靜致遠的心境,有助于人們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堅守內心的原則和底線;強調的學習與立志的重要性,激勵著人們不斷追求知識,樹立遠大的理想抱負;而自律與惜時的告誡,提醒人們珍惜時間,克服懶惰和浮躁,努力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它為現(xiàn)代人提供了一種修身養(yǎng)性、為人處世的智慧指南,幫助人們在現(xiàn)代社會中更好地生活和成長。
……
解析: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
-
解析:“夫”為句首發(fā)語詞,引出下文對君子行為的論述?!熬印痹诠糯钙返赂呱?、有修養(yǎng)的人,是儒家所推崇的理想人格。此句表明君子的行為準則,“靜以修身”強調通過內心的寧靜來修養(yǎng)身心?!办o”不僅指外在環(huán)境的安靜,更側重于內心的平靜,不被外界的喧囂和誘惑所干擾,能專注于自我的提升與反思?!皟€以養(yǎng)德”則指出要依靠節(jié)儉的生活方式來培養(yǎng)品德?!皟€”不僅僅是物質上的節(jié)約,更是對欲望的一種克制,不過分追求物質享受,從而保持內心的純凈和品德的高尚。這一句為全文奠定了基調,強調修身養(yǎng)德是君子的首要任務,且點明了實現(xiàn)的途徑。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
解析:此句進一步闡述“靜”與“志”“遠”的關系?!暗础币鉃閷γ目吹?,不被功名利祿所迷惑?!懊髦尽奔疵鞔_自己的志向。只有當一個人能夠看淡外在的名利,內心變得澄澈,才能真正明白自己內心所追求的是什么,從而確立清晰的志向?!皩庫o”同樣強調內心的平和靜謐,不浮躁、不慌亂。“致遠”表示實現(xiàn)遠大的目標。內心寧靜,才能排除外界的干擾,專注于自己的目標,一步一個腳印地朝著遠方前行。這句話強調了心境對于明確志向和實現(xiàn)遠大目標的重要性,是對修身養(yǎng)德內涵的進一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