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析:“為訓者”指佛教報應說所宣揚的教義,“示世者”指現實中呈現的實際情況。佛教所宣揚的教義是那樣(有報應),而現實世界呈現的情況卻是這樣(無報應),對此何承天表示深感疑惑,再次強調佛教報應說與現實的矛盾。
14。
若謂燕非蟲不甘,故罪所不及,民食芻豢,奚獨嬰辜
-
解析:“芻豢”指家畜。假設有人說燕子只吃飛蟲,所以不應被歸為有罪,那么普通民眾食用家畜,為什么偏偏要遭受罪責呢?何承天通過假設和類比,進一步揭示佛教報應說在邏輯上的矛盾。
15。
若謂禽豸無知,而人識經教,斯則未有經教之時,畋漁網罟,亦無罪也
-
解析:“禽豸”泛指禽獸,“畋漁”指打獵捕魚,“網罟”指漁網。假設認為禽獸沒有認知,而人類知曉佛教經教,所以有不同的報應標準,那么在還沒有佛教經教的時候,人們打獵捕魚,按照這個邏輯也應該是無罪的。此句從時間角度深入剖析報應說的矛盾,指出其標準的不合理性。
16。
無故以科法入中國,乃所以為民陷阱也
-
解析:“科法”指佛教的教義法規(guī)。何承天認為無緣無故將佛教的這些教義法規(guī)引入中國,就像是給民眾設置的陷阱。表明他對佛教教義在中國傳播的擔憂,認為其不合理的教義會誤導民眾。
17。
彼仁人者,豈其然哉
-
解析:那些真正有仁愛之心的人,難道會這樣做嗎?此句以反問的形式,表達何承天認為真正的仁人不會推行這種不合理的教義,對佛教報應說進行間接批判。
18。
故余謂佛經但是假設權教,勸人為善耳,無關實敘
-
解析:所以何承天認為佛經只是一種假設的、具有權宜性質的教法,目的僅僅是勸人為善,并非對真實情況的敘述。直接表明他對佛經性質的判斷,否定了佛教報應說的真實性。
19。
是以圣人作制,推德翳物,我將我享,實膺天佑
-
解析:“翳”有覆蓋之意,“膺”指承受。因此圣人制定制度,推廣道德覆蓋萬物,人們遵循這種道德規(guī)范,進行祭祀等活動,就能真正承受上天的庇佑。此句闡述何承天所認可的儒家觀念,即通過遵循圣人之制、推行道德來獲得上天庇佑,與佛教報應說形成對比。
20。
田獲三品,賓庖豫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