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讓她動心的,則是一件堪稱國寶白瓷碗。
就是沖著這個白瓷碗,秦嬸才會直接叫停了打跑錘的行動。
瓷碗小底足,厚胎,素釉失透,色青白,碗底有“樞府”二字。
明代曹昭《格古要論》“古饒器”條中有云:“元朝燒小足印花者,內(nèi)有樞府字者高?!?/p>
秦嬸小心舉著白瓷碗,指著那樞府二字解釋:
“這應該是忽必烈時期,在景德鎮(zhèn)的浮梁磁局所燒制。
當時有為樞密院專門燒制了一批訂燒瓷,據(jù)說品質(zhì)極高,稱之為樞府瓷。
元代時間短,燒制的瓷器自然就少,類似的精品更是罕見。
其中帶著銘文落款的,更是精品中的少數(shù),咱們能遇上,真就是走了大運了!
類似的白瓷碗,后世自然也有燒制,可樣式已經(jīng)不一樣了。
釉也遠遠比不上樞府瓷潤,所以,這種瓷器就成了絕品了?!?/p>
秦嬸說話,可不習慣胡亂吹噓。
別看她那個工作工資低,但能見著不少好東西的。
加上幼時就見慣了好東西,眼睛養(yǎng)出來了,在這行當里雖然稱不得什么拔尖的人物,但比之后世那些專家之類的,真就不予多讓。
這一行咋說呢,見識有時候,比知識還重要。
除了這件樞府白瓷碗和青花梅瓶之外,其余還有十五件也是真品,只不過價值比不得這兩件。
剩下那十五件,用秦嬸的話來說,要么是清代仿品要么是民國仿品,買虧了。
可話要看怎么說。
秦嬸所謂的買虧了,對張紅旗來說,完全不合適。
但凡眼下市面上能見著的,有一件買一件,放個三十年,一準不會虧,大賺!
眼下這個情況是,即便是仿品,那也是解放前仿的。
民國仿的就不說了,放在后世指定也不能按假的算。
清仿就更不得了了,誰特么敢說清代的古玩,算不得真家伙?
單楹秋跟著秦嬸,也算是受教良多,張紅旗他們純屬跟著看個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