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嬸一開始,就曾經(jīng)問過張紅旗,打算在曉市淘幾天古玩。
張紅旗出于對曉市性質(zhì)的考慮,沒打算長期在那地方廝混,直接說了一星期這個期限。
一星期看似時間不長,但足夠秦嬸用打跑錘的方式,把整個曉市粗略的篩一遍了。
這東西咋說呢,不能貪。
秦嬸提前就把話說的明白,除非是遇上了她覺得值得提前終止打跑錘行動的好東西,不然絕不為一件兩件古玩改變自己塑造的莽撞形象。
張紅旗他們雖然不懂行,但是懂得人心。
別說他和林彩英了,就是趙鐵柱都覺得合該如此。
所以,一幫人連著逛了五天的曉市,愣是一回價都沒和攤主們侃過。
他們這幫人,已經(jīng)被經(jīng)?;燠E曉市的攤主們熟悉,遇上秦嬸到了哪個攤位,但凡開口出價,自覺合適的,直接就賣了。
即便頭一天有心矜持一下子,到了第二天秦嬸再路過出價時,也必然繃不住了。
在大部分人心里,秦嬸帶領(lǐng)的這幫人,必然是新入行想要撈一把的棒槌。
但是這些棒槌有錢,實力雄厚,標(biāo)準(zhǔn)的大頭。
如此一來,就造成了一種情緒,但凡瞅見秦嬸帶著張紅旗他們走過來,攤主們遠(yuǎn)遠(yuǎn)的內(nèi)心就充滿了期盼。
倒騰古玩的,哪個不稀罕大頭??!
這么就形成了一種心理上的效應(yīng),瞅見秦嬸他們,下意識就認(rèn)為不管賣掉什么,都特么是自己占了大便宜。
可實際上呢,連著五天,在秦嬸不斷出手的情況下,張紅旗攏共才花出去七八百塊錢。
這些錢放在這年月,那自然也是一筆巨款,可和收獲相比,就不算什么了。
短短五天時間,張紅旗他們從曉市攏共淘回來足有八十多件古玩。
其中大多是明清時期的東西,好玉料的子岡牌、把件、扳指,瓷器鼻煙壺、小杯,宣德爐、剔紅漆盒,田黃印章等等這類小件。
大件的不多,清代幾個花瓶,明萬歷的青花加紫大瓷碗,寥寥數(shù)件而已,這些器物不好保存,毀掉的太多太多,誰也沒轍。
至于字畫類的,本應(yīng)數(shù)量更少,但曉市中樂意買下這類藏品的人不多,反倒比大件收獲還豐。
其中在張紅旗這個外行人看來,最有價值的,應(yīng)該是唐寅的一副《水月觀音像》和一副《仕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