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民生根基,甘薯遍地解饑饉
春耕時節(jié)。
中原大地剛過春雨,泥土帶濕潤氣。
田埂上,農(nóng)人扛鋤頭、挑秧苗,腳步匆匆,路邊野草都透生機。
但今年田野,和往年不一樣——
許多地里種的,不是熟悉的小麥、水稻,而是從新大陸帶回的陌生作物。
民務(wù)司給它起名:甘薯。
消息年前就傳鄉(xiāng)野。
民務(wù)司柳娘子,是乾朝有名的“民生官”,往年推新農(nóng)具、新耕作法,都親力親為。
這次推甘薯,她提前三月籌備,從格物院領(lǐng)第一批種薯,抽百名農(nóng)技員,組“甘薯推廣隊”,分赴河南、山東、河北、陜西。
“各縣設(shè)‘甘薯推廣司’!農(nóng)技員住村里,手把手教!”柳娘子在動員會說,語氣堅定。
她穿素布裙,木簪挽發(fā),不像官員,倒像鄰家婦人。
“這甘薯是救命糧!今年能不能讓百姓多囤口糧,看咱們的!”
推廣隊很快分赴各地。
河南陳留縣李家莊,農(nóng)技員老王剛掛好“甘薯推廣點”的牌,就圍來一群農(nóng)人。
老王五十多,手上滿老繭,種一輩子地,最懂農(nóng)人心思。
他從布袋掏幾株帶芽的甘薯苗,舉起來:“鄉(xiāng)親們看!這叫甘薯,也叫紅薯,幾萬里外新大陸來的寶貝!”
農(nóng)人們湊上前,好奇打量——
藤蔓細,葉子心形,跟野菜像。
“王大哥,這能吃嗎?”人群里,穿補丁短打的青年問。
他是李二柱,家有三畝薄地,去年天旱,收的糧剛夠全家吃半年。
“不僅能吃,還好吃!”老王笑把苗遞過去,“而且不挑地!村后坡地、河邊沙地,還有種不了小麥的薄地,都能種!”
他頓了頓,聲提高:“最關(guān)鍵是產(chǎn)量——一畝能收三千斤,是小麥的五倍還多!”
“啥?三千斤?”人群炸了鍋。
李家莊多是坡地,小麥一畝最多收六百斤,災(zāi)年還減半。
三千斤,對他們是天方夜譚。
“王大哥,你哄我們吧?”老支書李老漢拄拐杖,皺眉問。
他種一輩子地,沒聽過這么高產(chǎn)的糧:“萬一這東西種不活,或不能吃,今年口糧就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