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白話翻譯與深度解讀
群書萬卷常暗誦,
(他)將萬卷群書常常熟讀于心,能夠默默背誦。這是對王季友學識最具體的描繪。
“萬卷”是虛指,極言其閱讀量之廣博;“暗誦”則強調其理解的深度和記憶的精準,絕非淺嘗輒輒止。
孝經一通看在手。
一部《孝經》的義理融會貫通,時常捧讀在手。
這句是對前句的補充與升華,表明王季友不僅博覽群書,更有核心的精神堅守(以儒家孝道為立身之本),做到了博與精的統(tǒng)一。
2。核心詞匯注釋
·群書:各類典籍,各方面的著作。指代經、史、子、集等廣泛的學術領域。
·萬卷:虛指數量的巨大,形容讀書極多。唐代書籍多為卷軸裝,故以“卷”計量。
·常:經常,持之以恒。體現了學習的持續(xù)性,而非一時之功。
·暗誦:默誦,背誦。這是理解這句詩的關鍵。它包含兩個層面:一是不出聲地背誦,二是指對典籍內容爛熟于心,深入理解其精義。這是一種極高層次的學習狀態(tài)。
·孝經一通:《孝經》是儒家十三經之一,強調孝道?!耙煌ā敝笇θ珪x理完全貫通,透徹理解。
·看在手:形象地描繪了書不離手、勤于溫習的狀態(tài)。
創(chuàng)作背景與作者
1。創(chuàng)作背景:為友鳴不平的嘆惋之作
此詩約作于唐代宗大歷年間(766年—779年),杜甫晚年流落夔州、荊州之時。
·感嘆對象:詩中主人公王季友,是當時一位出身貧寒但品行高潔、學識淵博的名士。他早年賣履為生,卻終成一代名流,曾官至御史,但后遭貶謫,一生坎坷。
·創(chuàng)作動機:杜甫目睹這位才德兼?zhèn)涞挠讶司秤霾患?,心中充滿不平與嘆惋。他寫此詩旨在贊揚王季友的才學與品德,反駁世俗的偏見,故題為“可嘆”。
·深層心緒:詩中亦寄寓了杜甫自身的感慨。他一生懷抱“致君堯舜上”的理想,卻同樣仕途失意、漂泊困頓。贊友亦是自況,嘆人亦是自傷。
2。人物介紹:詩圣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
·學術修養(yǎng):出身“奉儒守官”的家族,自幼苦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正是他自己的寫照。因此,他用“群書萬卷常暗誦”來形容王季友,是極高的贊譽,也反映了他本人的治學標準。
·詩歌風格:沉郁頓挫,心系蒼生。他的作品廣泛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唐朝的社會面貌。
深層寓意與賞析
“群書萬卷常暗誦”一句,蘊含了多重深刻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