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音落下,有人低聲議論,也有人神色凝重。
刑部一位員外郎突然出列:“微臣支持此令!去年家鄉(xiāng)遭洪災(zāi),官府調(diào)度不及,正是本地糧商組織船隊運糧救人。那位老板若能為官,必定更懂如何防災(zāi)救民!”
緊接著,工部一名主事也站出來:“西北修渠缺銀,是晉商捐資三萬兩才得以動工。商人之中,確有心系百姓者?!?/p>
世家一派無人再言。
沈知微退回原位。
退朝后,她回到鳳儀宮,桌上已擺好九份初步篩選的推薦卷宗。
她拿起第一本,是一個經(jīng)營藥材多年的浙商,曾在疫區(qū)平價供藥三個月,還自費請大夫巡診。
第二本來自湖廣,主營米糧,三年內(nèi)捐糧四千余石,家中子弟無一人涉足官場。
第三本是個女子,掌管家族布莊二十年,去年冬天在北方多個城鎮(zhèn)設(shè)點施棉衣,共送出兩萬余件。
她逐一看過,用朱筆在每本封底寫下“可察”。
最后一本放下時,內(nèi)侍送來一道黃綾詔書。
裴硯親筆批紅,加蓋玉璽,正式確認明日宣示天下:商賈可入仕。
她將詔書放在案頭,吹熄了蠟燭。
窗外宮燈依舊亮著,映在窗紙上,像一片片未眠的光。
她伸手摸了摸發(fā)間的白玉簪,指尖觸到一絲涼意。
遠處傳來打更聲,已是三更。
她重新點燃燭火,翻開戶部剛剛送來的補充名單。
其中一頁寫著:蘇南綢緞商周氏,曾助縣學(xué)重建,資助貧童讀書二十三人,業(yè)內(nèi)口碑極佳。
她正欲落筆標注,門外腳步聲響起。
一名女官快步進來,遞上一張薄紙:“娘娘,市舶司緊急呈報,說有艘商船昨日靠岸,船上帶回一批海外新種稻谷,已在閩地試種。”
沈知微接過紙頁,目光落在最后一行字上:
“若推廣成功,畝產(chǎn)可增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