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芩(三兩)
芍藥(三兩)
半夏(半斤,洗凈)
枳實(四枚,炙烤)
大黃(二兩)
大棗(十二枚)
生姜(五兩)
以上八味藥,加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掉藥渣后再煎,每次溫服一升,一天服三次。
腹痛,脈象弦而緊,弦脈表示衛(wèi)氣運行不暢,就會出現(xiàn)惡寒,緊脈表示不想進食,邪氣與正氣相互搏結(jié),這就是寒疝。繞臍周圍劇烈疼痛,發(fā)作時自汗出,手足厥冷,脈象沉緊的,用大烏頭煎治療。
【按語】此條脈象重復出現(xiàn),下條有癥狀無脈象,“其脈沉緊者”這五個字,應當在下條“里急”之下。脈象弦而緊,是勁急到了極點,應當屬于寒疝較重的情況?!鞍缀埂钡摹鞍住弊?,應當是“自”字。下條脈象沉緊,是里痛的脈象,應當屬于寒疝較輕的情況,肯定是傳抄錯誤。
【注釋】疝病遇到寒邪就會發(fā)作,所以稱為寒疝。發(fā)病時繞臍及少腹部位拘急疼痛,惡寒出汗,手足厥冷,不想進食,脈象弦而緊,主拘急、主疼痛,這是寒疝應有的癥狀和脈象。用烏頭煎治療,是專門以破除邪氣、治標為急務,暫不考慮虛實,所以說強壯的人服七合,虛弱的人服五合。
烏頭煎方:
烏頭(大的五枚,炒制,去掉外皮,不切碎)
以上藥物,加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掉藥渣,加入蜂蜜二升,繼續(xù)煎煮至水氣蒸發(fā)盡,得到二升藥液。強壯的人服用七合,虛弱的人服用五合。如果病癥不緩解,第二天再服,但不可一天內(nèi)服用兩次。
寒疝,腹中疼痛,以及脅肋疼痛、里急的,用當歸生姜羊肉湯治療。
【按語】“脅痛里急”之下,應當有上條“其脈沉緊”四個字。
【注釋】寒疝出現(xiàn)腹中疼痛以及脅肋疼痛、里急,脈象呈現(xiàn)沉緊,相較于繞臍劇烈疼痛的癥狀要輕。并且沒有惡寒出汗、手足厥冷的表現(xiàn),所以不用烏頭煎那樣大溫大散之劑,而用當歸生姜羊肉湯,以調(diào)養(yǎng)正氣為本,散寒為次,這是治療寒疝的平和方劑。服用烏頭煎后病情緩解的,也應當用此湯。
【集注】李彣說:疝病屬于肝病,肝藏血,其經(jīng)脈分布于脅肋部,腹部與脅肋都疼痛,是血氣受寒而凝澀不通。當歸能通經(jīng)活血,生姜可溫中散寒。里急,是因為內(nèi)虛,用羊肉來滋補,正如《內(nèi)經(jīng)》所說:形體不足的,用溫性藥物補氣;精氣不足的,用厚味食物補精。
沈明宗說:按此病癥連及沖脈導致疝病,治療應當溫補。肝木受邪,乘脾就會腹中疼痛,肝經(jīng)之氣不舒暢,所以脅肋也疼痛,連及沖脈就會出現(xiàn)里急。因此,當歸補養(yǎng)沖任并驅(qū)散風寒,羊肉溫補營衛(wèi)之氣,脾經(jīng)邪氣消散,疼痛自然停止。方后說:疼痛且嘔吐頻繁,是肝氣上逆侵犯胃,所以加橘皮、白術來補益。
當歸生姜羊肉湯方:
當歸(三兩)
生姜(五兩)
羊肉(一斤)
以上三味藥,加水八升,煮取三升,每次溫服七合,一天服三次。如果寒邪較重,將生姜加至一斤。如果疼痛嚴重且嘔吐,加橘皮二兩,白術一兩。加生姜時,也要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后服用。
寒疝,腹中疼痛,四肢逆冷,手足麻木不仁,如果身體也疼痛,艾灸、針刺以及各種藥物都不能治愈,用烏頭桂枝湯治療。
【按】“抵當”二字是多余的文字。
【注釋】寒疝,腹中疼痛,四肢逆冷,手足麻木不仁,身體疼痛,這是寒疝中寒邪較重的情況。艾灸、針刺以及各種藥物都不能取得療效,就應趕緊用烏頭煎加桂枝湯五合,來解除內(nèi)外強盛的寒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