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譚錦鏞一樣,他明明可以不死,但他還是死了。
不是譚錦鏞真的想死。
而是在這樣的朝代里,哪怕就算是有這一些英烈之士,也挽救不了清廷。
“陳凡老師,后來的清廷又該何去何從?”
又有一位北大歷史系學(xué)子站了起來,問道。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大家可以討論一下,如果大家回到了當時那個時代,清廷應(yīng)該如何?”
陳凡也將這個問題拋給了大家。
“陳凡老師,我覺得應(yīng)該走此前譚嗣同與康有為他們的道路,也就是走君主立憲制。只有走這樣的道路,清廷可能還有救。”
不過陳凡卻是搖搖頭,說道。
“君主立憲制雖然有他的優(yōu)勢,但是,此前康有為,梁啟超他們的變法已失敗告終。這個告終不是他們變法不好,而是這樣的變法觸碰到了當時守舊派的利益。至于為什么會觸碰到他們的利益,那就是君主立憲限制了君主的權(quán)力,這對于封建王朝的統(tǒng)治者來說當然不可接受。所以最后,一系列變法的有為之士犧牲而停止。當然,就算是再走,哪怕就是后面清廷同意,但他也得不到大眾的支持了?!?/p>
“為什么?”
“時代不一樣了。”
陳凡只能這樣說。
為什么會說這樣的一句話?
陳凡解釋說道:“可能之前如果提出這樣的變法,或許還可以。但是,隨著列強一次又一次的侵入。無數(shù)民眾的思想,他們也漸漸覺醒。雖然君主立憲制看起來很好,但是,很多有識之士已經(jīng)對于清廷沒有了任何信心。對于他們來說,他們會覺得,為什么要這樣的一個朝廷,而又為什么要這樣的一個皇帝?難道,這個世界的治理就非得要皇帝不可嗎?”
“在這其中,又有一群有識之士組建起了一個叫做革命派的勢力。他們對于清廷已經(jīng)完全失望,他們已經(jīng)不對清廷抱有什么希望。他們覺得,與其讓他們改變,還不如自己來做。他們的主張,那就是推翻清廷,建立一個新的民主制度國家。”
不過。
在這其中,兩派也進行了一度的較量。
剛開始是君主立憲派占據(jù)了上風(fēng),清廷深知全球格局發(fā)生了變化,于是不再追求原來的封建統(tǒng)治,而是順應(yīng)潮流,準備實行立憲制。當然,這里面也與之前的變法有關(guān)。雖然譚嗣同等人死了,但他們的死卻讓很多有識之士醒悟了。而在天下大勢之下,清廷也只能順勢而為??墒?,誰也沒想到,在清廷組建內(nèi)閣之后,一眾人士卻是發(fā)現(xiàn),整個內(nèi)閣成員全都是原來清廷的皇室。這等于沒有改革,所謂的內(nèi)閣還不是相當于清朝之前的軍機處。
這直接引起了立憲派與革命派的雙重不滿。
而最終。
在立憲派與革命派的雙重壓力之下,清廷最后一任皇帝溥儀頒發(fā)了退位詔書。
存在了200多年的清朝,就此正式結(jié)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