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派創(chuàng)立了,信徒也有了,那么教義也得跟上啊,張道陵尊老子為道祖,奉《老子五千文》為最高經(jīng)典,并自編《老子想爾注》發(fā)揮老子的道家思想。以“道”為最高信仰,將“道”和老子相提并論,宣稱即“道”是“一”,“一散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
《想爾注》為張道陵所著對老子《道德經(jīng)》的注釋本,是道教早期教派正一盟威道的一部哲學兼丹經(jīng)的經(jīng)典著作。
《想爾注》的思想內(nèi)容主要包括三部分:
一是關(guān)于守道誡?!断霠栕ⅰ氛J為“道”是專一、真誠、清靜自然、好生樂善的,只要人們謹守道誡,就可以延年增壽,除災得福。
二是關(guān)于長生之法?!断霠栕ⅰ氛J為善保精氣就可以實現(xiàn)仙壽,主張和五臟五行之氣,“和則相生,戰(zhàn)則相克”。闡述房中術(shù)要領(lǐng):“精結(jié)為神,欲令神不死,當結(jié)精自守”,認為得此要領(lǐng),也可長生不死。為了自守,要做到無思欲、無為無名、不貪榮求寵、不爭強好勝、不為惡事等。
三是關(guān)于帝王行道問題?!断霠栕ⅰ氛J為,行道不只是道士的事,帝王也應行之,“道之為化,自高而降,指謂王者,故貴一人,制無二君,是以君王常當行道,然后乃及吏民,非獨道士可行,王者棄捐也”。而且上圣君王都是師道行道,用以教化天下,故能實現(xiàn)太平之治,后世帝王漸漸失道,君臣行道,太平之世可以實現(xiàn),民眾安順。這里的“道”,指生道,也就是清靜寡欲,樂善好生之道;而戰(zhàn)爭是殺生的,故“兵不合道”,帝王應守生道,少起戰(zhàn)事。
為了發(fā)展信徒,張道陵決定玩一把更大的,于是聲稱不久之后八部鬼帥各領(lǐng)鬼兵共億萬數(shù)就要來危害人間,他們帶來各種瘟疫疾病、殘害眾生。
太上老君不忍人間生靈涂炭,于是降臨在張道陵住的地方,授給他雌雄劍和許多符箓,要他誅滅橫行蜀地(今四川)的六大魔王、八大鬼帥。
精修千日,張道陵終于練成了太上老君傳授的種種降魔的法術(shù),于是在青城山上設下道壇,鳴鐘扣磬,呼風喚雨,指揮神兵和這些惡鬼大戰(zhàn)。
張道陵站立在琉璃座上,任何刀箭一接近他就立刻變成了蓮花。
鬼眾又放火來燒,張道陵用手一指,火焰又燒了回去。
鬼帥一怒又招來千軍萬馬重重包圍,不料張道陵用丹筆一畫,所有鬼兵和八大鬼士都紛紛叩頭求饒。
但是他們口服心不服,回去后又請來六大魔王,率領(lǐng)鬼兵百萬圍攻青城山。
張道陵神閑氣定,不為所動,只用丹筆輕輕一畫,所有的鬼都死光了,只剩下六大魔王倒在地上爬不起來,只好叩頭求饒。
張道陵再用大筆一揮,一座山被分成兩半把六個魔王困在里面,動彈不得,于是魔王只得答應永世不再為害人間。
那些圍觀的人,原本有些對張道陵還有質(zhì)疑之人,此時親眼所見張道陵大戰(zhàn)鬼王,哪里還敢再有質(zhì)疑,頓時化身為張道陵狂熱的信徒,為張道陵大肆揚名。
這些人原本眾所周知都是質(zhì)疑張道陵的,那么說出來話自然可信度杠杠的了,于是張道陵信徒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