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破奴等人聽得很爽,第一次有人把暴力兩個字掛在嘴邊說個不停,打仗不就是這么回事么,尤其是打蠻夷的時候,
你不使用暴力對方就會使用暴力,戰(zhàn)場就是看誰夠狠的地方。
但是以前從沒聽人這么說過,各種說法都是什么兵者兇器也,不得已而為之,好戰(zhàn)必亡之類的說法。
尤其是那些讀過幾天書的酸儒,總是把仁德掛在嘴邊,好像他們出去打仗有多么傷天害理似的。
“在此,我要再強調(diào)一遍,戰(zhàn)爭是一種暴力行為,暴力的使用是沒有限度的。”
臺下眾人的反應(yīng),都被陸鳴看在眼中,
有些人明顯并不認(rèn)同自己的看法,但沒有站出來質(zhì)疑,都在默默聽著。
這才是正常的,以自己如今的身份,敢當(dāng)面嘲諷自己的家伙不是瘋子就是傻子。
趙破奴等北軍將士多次遠征匈奴等異族,在戰(zhàn)場上殺得尸山血海,對這些觀點的接受度明顯更高。
“接下來我要舉一個反面例子,宋襄公?!?/p>
宋襄公也是個名人,千百年后還在流傳他的事跡。
他出兵討伐鄭國,與救援鄭國的楚軍交戰(zhàn)于泓水,因為堅持所謂的仁義和戰(zhàn)爭的規(guī)矩,錯過了兩次戰(zhàn)勝對手的機會。
第一次,楚軍渡河時,有人勸他說敵眾我寡,如果等楚軍過河,對己方不利,要趁楚軍渡河的機會進攻才行,
宋襄公堅持仁義,拒絕了這次機會。
第二次,楚軍剛剛渡過河,還沒有排列成陣勢,有人勸他趁機進攻,他再次拒絕,理由依然是仁義,
君子不能乘人之危,不能攻打沒列好陣勢的軍隊。
于是,等到楚軍列好陣勢,宋軍被打的大敗,宋襄公自己也傷到了大腿。
“舉這個例子,不是為了罵他,因為宋國人早就罵過他了?!?/p>
罵他的人太多,不差陸鳴一個。
“他為什么戰(zhàn)敗,因為他忽略了戰(zhàn)爭的本質(zhì),錯誤的用仁義思考戰(zhàn)爭決策,我要告訴你們的是,戰(zhàn)爭中沒有仁義。
我們允許對方投降,不是因為仁義,而是怕對方困獸之斗,給我們造成不必要的損傷,
我們善待投降者,也不是因為仁義,而是以此瓦解對方的反抗意志,讓他們敢于投降
一切看似仁義的舉動,出發(fā)點都不是仁義,
而是為了戰(zhàn)爭的本質(zhì),以暴力迫使敵人服從我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