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前一日,暑氣蒸騰。一位中年男子背著老母親沖進(jìn)岐仁堂,老太太雙目緊閉,面色蒼白如紙。
“岐大夫!我媽剛才在院子里擇菜,突然就暈過去了,怎么叫都不醒,緩了好一會兒才睜開眼,現(xiàn)在說胃脹得厲害,吃不下東西。”男子急得滿頭大汗。
老太太姓王,八十五歲,平時身體還算硬朗,就是脾胃不好,常覺胃脹。岐大夫俯身為老太太診察:舌苔白厚膩得像積了層豆腐渣,脈滑大有力,按之卻空。再問病史,家屬說老太太近半個月一直胃脹,吃啥都不香,昨天還說頭暈乎乎的。
“這是痰厥。”岐大夫神色凝重,“《丹溪心法》講‘無痰不作?!?,更別說暈厥了。老太太年事已高,脾胃本虛,又逢長夏濕盛,飲食稍有不慎,痰濕內(nèi)生,阻滯中焦。痰飲屬陰邪,重濁黏滯,蒙蔽清陽,故而突然暈厥;痰飲停于胃脘,所以胃脹不食?!?/p>
【處方急救·原方不動的經(jīng)典之力】
“快,取茯苓飲原方!”岐大夫立刻吩咐藥童,“茯苓三兩、人參二兩、白術(shù)三兩、枳實二兩、橘皮二兩半、生姜四兩——照原方劑量,生姜加倍,馬上煎藥!”
男子看著藥方:“岐大夫,我媽這么大年紀(jì),能吃這么猛的藥嗎?”
“此乃《金匱要略》附方,專為‘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而設(shè)。”岐大夫邊盯著藥爐邊解釋,“方中茯苓健脾利水,人參、白術(shù)大補(bǔ)脾胃之氣,看似補(bǔ)藥,實則寓攻于補(bǔ)——脾健則痰自化;枳實破氣消積,橘皮理氣化痰,使停滯的痰飲得以消散;生姜用量最重,既能溫胃化飲,又能制半夏(雖此方無半夏,但生姜性溫,可助化痰)之寒,更能防人參之壅滯。這方子補(bǔ)而不滯,消而不傷,正是為老太太這種本虛標(biāo)實的痰飲證而設(shè)?!?/p>
【療效轉(zhuǎn)歸·從痰厥到脾腎雙補(bǔ)】
七劑藥后,王老太太胃脹大減,能吃半碗粥了,精神也好多了。岐大夫復(fù)診時,見她舌苔仍厚,但已不像先前那般板結(jié),脈滑象稍減。
“痰飲已去七八分,但根本問題在脾腎陽氣不足?!贬蠓驌Q了方子,“現(xiàn)在用茯苓飲合溫腎方:原方減枳實之破,加附子一錢(先煎)、肉桂一錢、杜仲三錢、續(xù)斷三錢。附子、肉桂溫補(bǔ)腎陽,如同在體內(nèi)點起一把火,火旺則水濕自化;杜仲、續(xù)斷補(bǔ)肝腎、強(qiáng)筋骨,老太太年紀(jì)大了,肝腎也要兼顧。”
他又教家屬做茯苓蓮子粥:“茯苓、蓮子、粳米同煮,加少許紅糖,健脾補(bǔ)腎,老太太吃最合適。平時幫她按揉豐隆穴,這是化痰要穴,在小腿外側(cè),外踝尖上八寸?!?/p>
一個月后,王老太太由家人攙扶著來道謝,雖步履蹣跚,但面色紅潤,說話也有力氣了:“岐大夫,多謝您救了我這把老骨頭。現(xiàn)在胃不脹了,頭也不暈了,晚上能睡踏實覺了?!?/p>
【醫(yī)理點睛·“溫藥和之”的痰飲總則】
此案是“痰飲致厥”的典型案例?!督饏T要略》明確提出“病痰飲者,當(dāng)以溫藥和之”,王老太太的痰厥,根本在于脾腎陽虛,痰飲內(nèi)生。茯苓飲溫健脾陽、化痰消飲,是“和之”的體現(xiàn);后期合溫腎方,是從根本上溫補(bǔ)命門之火,使“火能生土”,脾陽得溫,痰飲自然難以再生。這正合《景岳全書》“痰即水也,其本在腎,其標(biāo)在脾”的理論,治療痰飲病,不僅要治脾,更要治腎,尤其是老年人,腎氣虛衰,更需脾腎雙補(bǔ)。
【尾聲·老槐樹下的藥香流年】
暮色漫進(jìn)岐仁堂時,岐大夫正將曬干的茯苓收進(jìn)陶罐。老槐樹的影子斜斜映在藥柜上,那些刻著“茯苓”“白術(shù)”“人參”的抽屜,在歲月里磨出溫潤的包漿。
“岐叔,今天這三個病人,都用了茯苓飲,可藥方又不一樣,這是為啥?”新來的學(xué)徒小順子好奇地問。
岐大夫放下陶罐,拿起那把刻著《本草綱目》的檀香扇,輕輕搖著:“中醫(yī)治病,講究辨證施治。就像這茯苓飲,同是治痰飲,林姑娘是飲食傷脾、痰濕擾心,所以加半夏、桂枝降逆通陽;李嫂子是脾腎陽虛、痰濕犯肺,所以加荊芥、焦三仙祛風(fēng)消積,后期還要溫腎;王老太太是痰飲中阻、清陽不升,所以先用原方急治其標(biāo),再合溫腎方緩治其本?!?/p>
他指著窗外漸濃的夜色:“你看這天色,春天有春濕,夏天有暑濕,秋天有秋燥,冬天有寒飲,人得病也跟著節(jié)氣變。同樣是痰飲,病因不同,體質(zhì)不同,時節(jié)不同,治法自然不同。這就叫‘同病異治’,也叫‘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這是《傷寒論》里的老道理,也是岐黃醫(yī)術(shù)的活水源頭?!?/p>
小順子似懂非懂地點頭。岐大夫笑了笑,將最后一塊茯苓放入罐中,藥香混著暮色,在堂屋里靜靜彌漫。遠(yuǎn)處傳來歸鳥的唧啾,青石板路上,有晚歸的街坊隔著門喊:“岐大夫,明早我來抓您上次開的茯苓粥方……”
銅鈴在晚風(fēng)中輕響,應(yīng)和著藥柜里茯苓的清芬,將岐仁堂的故事,悄悄融入嶺南的夜色里。這一味茯苓,從《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的竹簡里走來,經(jīng)《金匱要略》的方書傳承,在岐大夫的藥碾下化作絲絲藥香,解了市井的胃脹,化了農(nóng)婦的痰咳,醒了老人的暈厥,更在這一方堂屋里,續(xù)著千年不變的岐黃薪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