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冇嘟咁話啦》(粵語詩)
文樹科
望聞聽食摸
人人嘟識得嘅
唔系人人嘟得嘅
你有得噈得嘅啦
佢冇得嘟喺咁啫
人家有祂一樣一樣嘅
正系大家嘟喺度
有冇噈系多過場
你上佢落,佢入你出……
《樹科詩箋》2025。3。13?;洷鄙爻巧澈?/p>
《方言織就的生存圖景》
——
論樹科《有冇嘟咁話啦》的詩性哲思
文阿蛋
在當代詩歌的多元光譜中,樹科的《有冇嘟咁話啦》以粵語方言的獨特質(zhì)地撕開了現(xiàn)代漢語詩歌的固有表皮,構(gòu)建起一座充滿嶺南煙火氣的語言迷宮。這首詩以看似隨意的口語化表達,實則暗含著對生存本質(zhì)的深刻叩問,在方言的獨特韻律與語法結(jié)構(gòu)中,完成了一次對日常生活的詩性重構(gòu)。
一、方言的詩學突圍:語言的在地性與陌生化
方言作為地域文化的活化石,始終處于主流語言秩序的邊緣地帶。自《詩經(jīng)》以降,中國詩歌傳統(tǒng)雖不乏方言入詩的先例,如楚辭中
“兮”
字的大量運用,展現(xiàn)出楚地語言的獨特韻味,但真正將方言作為詩歌主體語言進行系統(tǒng)性創(chuàng)作,在現(xiàn)代詩歌語境中仍是極具挑戰(zhàn)性的嘗試。樹科在此詩中大膽啟用粵語方言,“嘟”“噈”“喺”
等極具辨識度的詞匯,瞬間打破了普通話詩歌閱讀的慣性,形成強烈的語言陌生化效果。
這種陌生化并非單純的形式實驗,而是根植于語言與存在的深層關(guān)聯(lián)。海德格爾曾言:“語言是存在的家園”,粵語的運用使得詩歌不再是懸浮于抽象概念中的符號游戲,而是牢牢扎根于嶺南的地理空間與文化土壤。詩中
“望聞聽食摸”
五個動詞,以粵語特有的簡潔明快,構(gòu)建起人類感知世界的基本維度。這種表達既符合粵語注重實用、簡練的語言特質(zhì),又暗合了梅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