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通過一系列極具代表性的意象,構建起現代省城的立體圖景?!澳μ齑髲B,玻璃幕墻”
與
“夜晚嘅霓虹生暈霧”
兩組意象,將現代建筑的冷峻與都市夜景的迷幻展現得淋漓盡致。玻璃幕墻作為現代建筑的標志性元素,象征著工業(yè)文明的冰冷與疏離;而霓虹暈霧則暗示著城市夜晚的繁華背后,隱藏著的虛幻與迷茫。這種意象的并置,形成了強烈的視覺反差,折射出城市發(fā)展過程中物質繁榮與精神迷失的矛盾。
“云山珠水橋路”
作為廣州的地理標識,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然而,詩人筆鋒一轉,寫道
“沙河冇河,小蠻腰唔細”,對傳統意象進行解構?!吧澈觾雍印?/p>
揭示了城市發(fā)展過程中自然景觀的消逝與文化記憶的斷裂;“小蠻腰唔細”
則以戲謔的口吻調侃地標建筑廣州塔(昵稱
“小蠻腰”),消解了其作為城市象征的神圣性。這種意象的重構,展現了詩人對城市變遷的敏銳觀察與深刻反思,同時也賦予詩歌一種后現代的解構主義色彩。
三、情感的雙重變奏:城市體驗的疏離與眷戀
在對城市風景的描繪中,《風景》蘊含著詩人復雜的情感體驗。開篇
“省城,密密麻麻唔透氣”,以直白的語言傳達出對城市擁擠與壓抑的不適感,流露出一種現代都市人常見的疏離感。這種疏離感不僅源于物理空間的逼仄,更源于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隔閡以及個體在龐大城市機器中的渺小與無助。
然而,詩歌中又暗含著對這座城市的眷戀之情。“云山珠水橋路”
等意象,雖然經過解構,但依然能讓人感受到詩人對城市歷史文化的珍視?;浾Z方言的運用本身,也是對本土文化的深情告白。正如詩人艾青所說:“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p>
樹科對省城的描繪,既有批判與反思,又飽含著難以割舍的情感,這種情感的雙重變奏,使得詩歌具有了豐富的層次與深度。
四、粵語詩學的當代意義:方言書寫的文化堅守與創(chuàng)新
《風景》的創(chuàng)作實踐,為當代粵語詩歌的發(fā)展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在全球化與普通話普及的背景下,方言文學面臨著邊緣化的困境。然而,樹科的詩歌證明,方言不僅可以作為詩歌創(chuàng)作的獨特語言資源,更能成為傳承地域文化、表達個體情感的有力工具。通過將粵語的獨特魅力與現代詩歌的表現手法相結合,粵語詩歌得以在當代詩壇開辟出一片獨特的審美天地。
從更宏觀的角度看,《風景》所代表的粵語詩學探索,體現了方言文學在現代性語境下的文化堅守與創(chuàng)新。它提醒我們,在追求文化同質化的時代,保持語言與文化的多樣性至關重要。方言詩歌的存在,不僅豐富了中國詩歌的表現形式,更守護著一方水土的文化根脈,為當代文學的發(fā)展注入了鮮活的生命力。
結語
樹科的《風景》以其獨特的粵語詩學建構,為我們呈現了一幅充滿煙火氣與現代感交織的省城圖景。詩歌通過方言語言的創(chuàng)新運用、意象的解構與重構以及情感的雙重表達,展現了當代粵語詩歌的藝術魅力與文化價值。在城市不斷變遷、文化日益多元的今天,這樣的粵語詩歌創(chuàng)作不僅具有審美意義,更承載著守護地域文化、記錄時代變遷的重要使命。它讓我們看到,方言文學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能夠在現代性的浪潮中綻放出獨特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