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詩學的本體性覺醒》
——論《唱首雞歌畀佢聽》的語言革命與存在之思
文詩學觀察者
在當代漢語詩壇普遍困囿于書面語狂歡的迷局中,《唱首雞歌畀佢聽》猶如一柄淬火的嶺南短劍,以凌厲的方言鋒芒刺破了現(xiàn)代性詩語的虛浮表皮。這首粵語詩作通過"雞"的多重意象構建,完成了對廣府文化的本體性書寫,在音韻流轉間搭建起通向存在本質的語言棧道。詩人樹科以市井俚語為符咒,在"雞"的肉身化敘事中,既解構了雅俗對立的傳統(tǒng)詩學框架,更重塑了方言作為詩性本源的崇高地位。
一、語音暴動:方言韻律的肉身覺醒
當"撈雞"(謀生技巧)與"發(fā)瘟雞"(瘟病之雞)在詩行間碰撞,粵語特有的九聲六調便化作音符的矩陣。這種音韻暴力遠非簡單的語音游戲,而是方言基因在文字肌理中的覺醒。詩中"雞哈雞"(擬聲詞)的重復詠嘆,暗合《詩經(jīng)》"關關雎鳩"的原始節(jié)奏,卻在粵語入聲字的短促爆破中迸發(fā)出新的生命力。如同黃遵憲在《人境廬詩草》中對方言入詩的探索,樹科通過"噈"(就)、"畀"(給)等語氣助詞的錯落編排,使詩歌掙脫了書面語的視覺規(guī)訓,回歸到聲帶震顫的原初狀態(tài)。
這種語音暴動在"銀雞一叫"的意象中達到高潮。"銀雞"(哨子)作為聲音的物化載體,其尖銳鳴響既是市井秩序的召喚,更是方言詩學沖破雅言樊籬的沖鋒號。詩人有意將"細路雞"(小孩子)的稚嫩聲線與"銀雞"的金屬音質并置,在童謠般的韻律中重構了語言的時間維度——當粵語聲調如波紋般在詩行間蕩漾,被現(xiàn)代性切割的時空碎片重新熔鑄為完整的文化記憶。
二、意象解域:俗物圣化的詩學僭越
在"雞"的意象叢林中,樹科實施了精妙的本體論置換。從"鮮嫩"的食材到"賴菢雞乸"(抱窩母雞)的生命隱喻,"雞"的能指鏈條在方言的煉金術中不斷增殖。這種增殖絕非簡單的象征疊加,而是通過粵語特有的語義場,將日常物象提升至存在論高度。"雞有雞嘅雞味"的循環(huán)論證,暗合海德格爾"存在即存在"的哲學命題,在俚語的自我指涉中揭示出事物本真性的不可言說。
詩中"二撇雞"(八字胡)與"銀雞"的并置尤具深意。當男性特征(胡須)與權力符號(哨子)共享"雞"的能指,傳統(tǒng)詩學中"雞"的卑微地位被徹底顛覆。這種解域策略在"鳳喺雞"的終極宣言中達到形而上高度:詩人以《山海經(jīng)》"五采鳥三名,一曰鳳鳥"的典故為底本,通過粵語"乜水雞"(什么來路的雞)的詰問,將祥瑞符號拉回市井煙火,完成了對文化等級制度的詩意爆破。
三、存在之鏡:方言詩學的本體回歸
在"食雞好話,千祈咪甩雞"(吃雞時說話,千萬別掉雞)的誡諭中,樹科揭示了方言寫作的生存論困境。當標準語霸權將方言擠壓至文化邊緣,"甩雞"的危機始終如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詩人以"發(fā)瘟雞"(瘟雞)隱喻異化的語言存在,用"心度錫住"(心里疼惜)的方言表達,為瀕危的母語吟唱安魂曲。這種語言焦慮在"話雞唔系雞"的辯證結構中顯影,暴露出當代詩人文化身份的分裂與重構。
最終在"鳳喺雞"的宣言中,詩人為方言詩學確立了本體論支點。這讓人想起程抱一在《中國詩語言》中的洞見:"真正的詩性語言永遠在返回母語的途中"。當樹科用"乜水雞"的詰問解構文化霸權,他實際上在召喚一種超越雅俗分野的本真言說——正如廣府祠堂的雕梁終要回歸杉木本色,詩歌的靈魂必須棲居于方言的肌理之中。
結語:
這首用粵語血脈書寫的"雞歌",在看似俚俗的市聲巷語中,完成了對現(xiàn)代詩歌語言的重構。當"銀雞"的哨音穿越珠江三角洲的晨霧,我們聽見的不只是廣府文化的基因密碼,更是漢語詩歌重返本源的足音。在標準語寫作日益陷入修辭泥淖的今天,樹科的方言實驗猶如一劑醒脾湯,提醒我們:詩歌的靈韻,永遠生長在母語潮濕的土壤深處。
【二撇雞"(八字胡),不是!二撇雞是少先隊中隊長的臂章;"食雞好話,千祈咪甩雞"(吃雞時說話,千萬別掉雞)“咪甩雞”是“別失信”!——詩作者給詩評家的勘誤信息】
故又——
喜歡粵語詩鑒賞集請大家收藏:()粵語詩鑒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