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婉轉(zhuǎn)悠長,“心弦”
的短促有力,在唇齒間流轉(zhuǎn),仿佛能觸摸到詩人內(nèi)心的悸動。
方言的使用還賦予詩歌一種獨特的文化標識。對于熟悉粵語文化的讀者來說,這些方言詞匯能瞬間喚起他們的地域文化記憶,產(chǎn)生強烈的情感共鳴;而對于不熟悉粵語的讀者而言,這些陌生而新奇的詞匯則為詩歌增添了神秘的異域色彩,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促使他們?nèi)ヌ綄ぴ姼璞澈蟮奈幕瘍?nèi)涵。這種語言上的獨特性,使《我嘅天籟之音》在眾多詩歌中脫穎而出,成為展現(xiàn)粵語文化魅力的生動載體。
二、“心弦”
意象:情感的具象化與深度挖掘
意象是詩歌的靈魂,是詩人情感與思想的載體。在《我嘅天籟之音》中,“心弦”
這一意象貫穿全詩,成為連接詩人情感與詩歌主題的重要紐帶。詩人對
“心弦”
進行了多角度、多層次的描繪,使其從一個抽象的概念轉(zhuǎn)化為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
“心弦細,細至發(fā)絲;心弦靜,唔會自律;心弦鋼,太過脆硬;心弦憨,容易受傷”,詩人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從質(zhì)地、狀態(tài)、特性等方面對
“心弦”
進行刻畫。將
“心弦”
比作
“發(fā)絲”,突出其纖細脆弱,如同生命中那些敏感而微妙的情感,稍不經(jīng)意便可能被觸動;“唔會自律”
的描述,賦予
“心弦”
以人的特性,暗示情感的不可控,它會在不經(jīng)意間被外界的事物所牽引;“太過脆硬”“容易受傷”
則進一步深化了
“心弦”
的特質(zhì),展現(xiàn)出情感世界的復雜與脆弱。這種對
“心弦”
細致入微的描繪,讓讀者能夠深刻感受到詩人對內(nèi)心世界的敏銳洞察與細膩感知。
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弦”
的意象常被用來表達情感。李商隱在《錦瑟》中寫道:“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以錦瑟之弦寄托對往昔歲月的追憶與感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
“轉(zhuǎn)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通過琵琶弦音的描寫,烘托出演奏者內(nèi)心的情感?!段覇旎[之音》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