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實相生的存在辯證法》
——論粵語詩《杯度嘅有冇》的禪道詩學
文詩學觀察者
在當代粵語詩寫作的星群中,樹科的詩作猶如南嶺山脈中的石英晶體,以其通透的語言質地折射著存在論的光譜。其近作《杯度嘅有冇》以日常器皿為切口,將粵方言特有的音韻肌理與東方禪道哲學熔鑄為精微的思辨裝置。全詩在俚俗白話與形上玄思的張力間,構建出"器—道"互證的環(huán)形劇場,演繹著存在與虛無的永恒辯證。
一、器用即道:日常之物的形上突圍
詩作開篇即以"查實"二字破除認知定式,這個粵語特有的發(fā)語詞兼具"其實"的轉義功能與"查證真實"的語義雙關。詩人用否定式判斷"唔定喺杯度嘅"將讀者的視線引向器物的不確定性,繼而通過"碗"與"空間"的并置,悄然完成從具象到抽象的認知躍遷。這種手法暗合《景德傳燈錄》中趙州"吃茶去"的公案機鋒——當學人追問禪意,趙州卻以日常茶事作答。詩中"嘟可以喺碗吖"的俚俗表達,恰似禪宗"平常心是道"的現(xiàn)代變奏,將玄奧的哲學命題錨定在嶺南百姓的飲食器具之中。
詩人對"宇宙"概念的消解策略令人聯(lián)想到《莊子·逍遙游》中"杯水芥舟"的隱喻轉化。在"一唔系噈睇宇宙得嘞……"的句式中,粵語特有的促音"噈"(zung1)與"得嘞"(dak1
laa3)形成音韻頓挫,模擬出思維突然轉向的認知震顫。這種語言策略與海德格爾所謂"向死而生"的哲學轉向形成奇妙共振:當日常經(jīng)驗被推向極端,存在本身的有限性便如杯緣水痕般顯現(xiàn)。
二、有無之辨:嶺南白話的哲學賦格
詩歌中段展開的"有冇"之辯,構成全篇的思辨高潮?;浾Z特有的否定詞"冇"(mou5)作為存在論的核心能指,其發(fā)音的開口腔共鳴與語義的否定性形成音義同構。這種語言特性被詩人敏銳捕捉,在"冇限噈系有限"的悖論式判斷中,嶺南白話的語音特質成為哲學思辨的物質載體。這種處理方式既延續(xù)了王弼"得意忘言"的玄學傳統(tǒng),又暗合維特根斯坦"語言游戲說"的現(xiàn)代哲學維度。
詩中"好多好多嘅有限……"的復沓句式,令人想起《道德經(jīng)》"道生一,一生二"的生成模式。但詩人刻意使用粵語量詞"嘅"(ge3)替代普通話"的",使抽象思辨浸染著市井對話的煙火氣。這種語言策略與南朝謝靈運"池塘生春草"的玄言詩傳統(tǒng)形成跨時空對話——當玄理被納入日常語境,哲學思辨便獲得了呼吸的溫度。
三、虛廓美學:嶺南地理的詩學投射
在"冇大過有,實在喺虛冇……"的終極判斷中,詩人將存在論探討推向嶺南美學的空間維度。"虛冇"作為獨創(chuàng)性概念,既包含《淮南子》"虛廓生宇宙"的宇宙生成論,又暗合張載"太虛即氣"的本體論思想。這種虛實相生的空間意識,恰是嶺南地理特征的詩學投射——珠江三角洲河網(wǎng)密布的"虛"與南嶺山脈的"實",珠三角商貿文化的流動性與廣府民居的實在性,共同構成了詩歌美學的深層地理基因。
詩歌結尾的時空落款"粵北韶城沙湖畔",將形而上的思辨重新錨定在地理坐標之中。這種處理方式與謝朓"灞涘望長安"的登臨傳統(tǒng)形成互文,但詩人以現(xiàn)代性的在場書寫消解了古典的遙望姿態(tài)。沙湖作為真實存在的地理空間,既是詩人觀照宇宙的物理基點,也是其詩學理念的隱喻載體——湖水的鏡面屬性恰如其分地喻示著"虛冇"的哲學內涵。
四、音義交響:粵方言的詩性潛能
全詩的音韻結構呈現(xiàn)出獨特的嶺南音韻圖譜。以首句為例:"查實,唔定喺杯度嘅",粵語讀音[caa4
sat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