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噈喺江湖》(粵語詩)
文樹科
明明住嘅系樓廈
屋企門一關,三唔識七
仲話喺九唔搭八
水上人家,一片澤國……
《樹科詩箋》2025。3。21。粵北韶城沙湖畔
《方言詩學視域下的現代性困境》
——
論樹科《出門噈喺江湖》的詩性突圍
文阿蛋
在當代詩歌創(chuàng)作日益趨同于標準化漢語書寫的語境下,樹科的粵語詩《出門噈喺江湖》以極具地域特色的方言詞匯和口語化表達,撕開了現代性話語體系的表皮,暴露出都市文明中人際關系的真實褶皺。這首創(chuàng)作于粵北韶城沙湖畔的短詩,雖僅寥寥數語,卻以獨特的語言質地和意象組合,構建出一個充滿張力的詩學空間,成為觀察當代詩歌方言寫作可能性的典型樣本。
一、方言的詩性轉譯:從日常話語到文學符碼
方言作為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承載著特定群體的集體記憶與情感經驗。在《出門噈喺江湖》中,“噈”“三唔識七”“九唔搭八”
等粵語詞匯的運用,不僅賦予詩歌鮮明的地域色彩,更在語言層面形成了對普通話詩歌范式的解構。法國語言學家本維尼斯特指出,“語言是主體性的首要表達場所”,這些方言詞匯的介入,打破了標準漢語的單一敘事邏輯,使詩歌回歸到具體的生活現場,構建起獨特的詩性話語體系。
從文學傳統(tǒng)來看,方言入詩并非新鮮事物。早在《詩經》時代,“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的方言吟唱,就已展現出民間語言的鮮活生命力。到了現代,趙樹理的
“山藥蛋派”
小說、老舍筆下的京味文學,都通過方言的巧妙運用,塑造出極具地域特色的文學世界。樹科的粵語詩在繼承這一傳統(tǒng)的同時,更將方言提升到詩學本體的高度,使方言不再是簡單的地域標識,而是成為詩歌意義生成的重要媒介。
在《出門噈喺江湖》中,“明明住嘅系樓廈”
的
“嘅”
字,看似平凡,卻暗含粵語語法的獨特韻味。這種語法結構的差異,使得詩歌在節(jié)奏和語感上與普通話詩歌形成鮮明對比,產生出一種陌生化的審美效果。正如俄國形式主義理論家什克洛夫斯基所言,“藝術的目的是使你對事物的感覺如同你所見的視象那樣,而不是如同你所認知的那樣”,方言的運用打破了讀者對詩歌語言的慣性認知,迫使讀者以全新的視角去解讀文本。
二、空間意象的悖論:樓廈與江湖的雙重隱喻
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