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得睇我,睇噈冇我?”
這一詰問將自我認知的困境推向了極致。當
“我”
試圖觀察
“我”
時,觀察行為本身改變了
“我”
的存在狀態(tài),使得被觀察的
“我”
不再是原本的
“我”。這種類似于薛定諤的貓的思想實驗,深刻地揭示了自我認知的局限性。在禪宗思想中,亦有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的認知境界,詩歌中對自我認知的探索,與東方哲學中對
“無我”
境界的追求形成了跨文化的呼應。
詩人通過對自我認知悖論的呈現(xiàn),引發(fā)讀者對存在本質的思考。在現(xiàn)代社會中,人們借助社交媒體等媒介不斷塑造和展示自我形象,這種自我呈現(xiàn)與真實自我之間的差距,與詩歌中所描繪的鏡像困境如出一轍?!队皢瘛芬栽娦缘恼Z言,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反思現(xiàn)代自我認知困境的獨特視角。
四、詩學結構的張力與留白
《影嘅像》在詩學結構上呈現(xiàn)出簡潔而富有張力的特點。全詩以四個詩節(jié)構成,每個詩節(jié)的行數(shù)與句式長短不一,形成了一種自由而又富有節(jié)奏感的韻律。這種結構上的自由與詩歌內容中對確定性的質疑形成了內在的呼應,體現(xiàn)了形式與內容的高度統(tǒng)一。
詩歌在語言表達上大量運用短句與省略,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例如
“雙縫觀察,有冇佢
系波系粒,噈睇佢”
,詩人省略了對量子物理概念的詳細解釋,直接將其與詩歌主題相聯(lián)結,使得讀者需要在閱讀過程中主動填補其中的意義空白。這種留白手法,正如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的
“計白當黑”,通過未言之處,激發(fā)讀者的思考與想象,增強了詩歌的藝術感染力。
在詩歌的結尾,“唔得睇我,睇噈冇我?”
這一開放式的疑問,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而是將問題留給讀者去思索。這種結尾方式使得詩歌的意義在讀者的解讀中不斷延展,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詩歌開放性的詩學特征。
結語
樹科的《影嘅像》以粵語方言為載體,通過鏡像、量子觀察等意象的巧妙運用,深入探討了自我認知這一永恒的哲學命題。詩歌在語言表達、意象構建、哲學思考等方面都展現(xiàn)出獨特的藝術魅力,既保留了粵語詩歌的地域特色,又具有超越地域的普世價值。在當代詩歌創(chuàng)作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影嘅像》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方言詩歌與哲學思考相結合的優(yōu)秀范例,其詩學探索值得深入研究與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