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傳統(tǒng),又暗合現(xiàn)代哲學對存在維度的探索,在語言的張力中實現(xiàn)了詩意與哲思的完美交融。
一、粵語方言的詩性轉(zhuǎn)譯:在地性語言的哲學突圍
《有形同無形》最顯著的特征,在于其對粵語方言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我哋嘅命仔”“嘟系脆弱嘅”
等極具地域特色的表述,打破了現(xiàn)代漢語詩歌慣常的書面語束縛,賦予詩歌鮮活的生命力?;浾Z作為中國方言中保留古漢語成分最多的語言之一,其獨特的詞匯與語法結(jié)構(gòu),為詩歌帶來了別樣的韻律與質(zhì)感。例如
“命仔”
一詞,相較于普通話中的
“生命”,多了一份親昵與珍重,如同長輩對晚輩的愛稱,暗含著對生命個體的珍視與疼惜。這種口語化的表達,使得詩歌在貼近生活的同時,也完成了對生命本質(zhì)的哲學思考。
方言入詩并非簡單的語言移植,而是詩人對語言表現(xiàn)力的主動探索。在嶺南文化研究中,粵語承載著獨特的地域文化記憶與情感密碼。樹科將粵語引入詩歌創(chuàng)作,實則是在構(gòu)建一種新的詩歌話語體系。這種話語體系既保持了語言的原生性,又通過詩歌的藝術(shù)加工,使其升華為具有普遍意義的詩性表達。正如詩人艾青所說:“詩的語言必須是形象的語言”,粵語方言的運用,讓抽象的哲學命題變得具象可感,使讀者在熟悉的語言環(huán)境中,更易產(chǎn)生情感共鳴。
從詩學理論角度看,方言寫作突破了
“普通話霸權(quán)”
對詩歌創(chuàng)作的限制,拓展了詩歌語言的邊界。法國語言學家本維尼斯特曾指出,語言不僅是交流工具,更是認知世界的方式。樹科的粵語詩,正是通過獨特的語言系統(tǒng),為讀者打開了一扇觀察生命、思考存在的新窗口。在這扇窗口中,粵語不再是地域文化的符號,而是成為承載哲學思考的詩性媒介,實現(xiàn)了從方言到詩語的華麗轉(zhuǎn)身。
二、虛實辯證的哲學圖景:存在維度的詩意解構(gòu)
詩歌的核心價值,在于其對生命與存在的深刻思考?!队行瓮瑹o形》通過兩組對立概念的并置
——“睇得到嘅”
與
“睇唔到嘅”、“脆弱嘅”
與
“更強大”,構(gòu)建起一個充滿張力的哲學空間。有形的生命質(zhì)量被描述為
“脆弱嘅”“有限嘅”,這一認知契合了海德格爾
“向死而生”
的存在主義哲學。生命的有限性與脆弱性,是人類無法逃避的生存困境,這種困境在詩歌中被凝練為簡潔而有力的語言表達。
然而,詩歌并未止步于對生命脆弱性的哀嘆,而是將筆觸轉(zhuǎn)向
“睇唔到嘅物質(zhì)”。這里的
“物質(zhì)”
已超越物理學概念,指向那些無形卻強大的存在力量。這種力量可能是精神信仰、文化傳統(tǒng),也可能是宇宙間未知的規(guī)律。正如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所言:“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形的力量往往具有超越物質(zhì)的強大能量。樹科在詩歌中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