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靚,靚丹霞”,以直白的語言贊美丹霞山的美麗。這里的
“靚”
字,既描繪了丹霞山外在的視覺之美,又暗含了詩人對其內(nèi)在品質(zhì)的贊賞。緊接著,詩人將
“丹霞”
人格化,賦予其
“阿丹雄挺,阿霞溫柔”
的特質(zhì),使自然景觀與人類情感產(chǎn)生了奇妙的交融。這種擬人化的手法,在古典詩詞中并不鮮見。例如,李白在《獨坐敬亭山》中寫道:“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將敬亭山視為知己,賦予其人類的情感。樹科在此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通過將
“丹霞”
拆分為
“阿丹”
和
“阿霞”,構建出一對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的意象,使詩歌的內(nèi)涵更加豐富。
“睇丹霞,惗丹霞”,詩人從視覺與心理兩個層面進一步深化對
“丹霞”
的理解。“睇”
是對丹霞山外在形態(tài)的觀察,“惗”
則是對其內(nèi)在精神的思考。這種由表及里的描寫方式,展現(xiàn)了詩人對丹霞山的認知過程。而
“丹霞彼此,彼此丹霞”
一句,則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思辨。它打破了傳統(tǒng)的主客二分思維模式,強調(diào)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相互依存與相互轉(zhuǎn)化。在詩人眼中,丹霞山不再是單純的觀賞對象,而是與自己融為一體的存在。這種思想與莊子
“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
的哲學觀念不謀而合,體現(xiàn)了詩人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刻理解。
詩歌的最后一節(jié)
“丹霞丹,霞丹霞”“丹霞世界,世界丹霞”,將
“丹霞”
這一意象進一步抽象化、哲學化?!暗は嫉?,霞丹霞”
通過詞語的重復與重組,形成了一種類似于禪宗偈語的表達形式,引發(fā)讀者對宇宙萬物本質(zhì)的思考。而
“丹霞世界,世界丹霞”
則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