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啲啲嘅綠草地》(粵語詩)
文樹科
唔知心同身嘅比例
你知,佢知
唔好意思:我唔知……
唔講咁大嘅大灣
嘟唔話咁大嘅花城
噈呢一大片石屎森林
我冇聞到幾啖綠味
嘟冇睇到幾啲綠地……
誒呀,真嘅喺冇心
邊度仲會有肺……
《樹科詩箋》2025。3。3。穗城珠江畔
《方言詩韻中的生態(tài)叩問》
——
論樹科《一啲啲嘅綠草地》的現(xiàn)代性表達
文阿蛋
在當代詩歌的百花園中,樹科的粵語詩《一啲啲嘅綠草地》宛如一株破土而出的野草,以獨特的方言質地與深刻的生態(tài)哲思,打破了詩歌創(chuàng)作的固有范式。這首詩以簡潔而銳利的筆觸,勾勒出都市人在鋼筋水泥森林中的生存困境,同時也折射出人類與自然關系的深層危機。當我們將其置于中國詩歌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性語境中進行觀照,便能發(fā)現(xiàn)其蘊含的豐富詩學價值與時代意義。
一、方言入詩:語言的在地性與詩性重構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而方言則是地域文化最鮮活的載體。樹科在《一啲啲嘅綠草地》中大膽采用粵語方言進行創(chuàng)作,這種語言選擇本身就具有強烈的詩學自覺?;浾Z作為中國南方重要的方言之一,其獨特的語音、詞匯和語法結構承載著嶺南地區(qū)的歷史文化記憶。詩人通過
“唔知”“噈”“嘟”
等極具粵語特色的詞匯,將日??谡Z轉化為詩歌語言,使詩歌具有了鮮明的在地性特征。
這種方言入詩的創(chuàng)作方式,在詩歌史上并非先例。早在《詩經(jīng)》時代,“十五國風”
便是各地民歌的匯集,方言的運用使得詩歌充滿了濃郁的地方風情。而在現(xiàn)代詩歌中,艾青的《大堰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