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粵語的聲調豐富,具有九聲六調,這種獨特的語音特點使得詩歌在朗讀時具有獨特的節(jié)奏感與韻律美。詩歌中長短句的交錯運用,配合粵語的聲調變化,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音樂性。例如“登高睇遠,噈嚟落山,過寺唔剃,方丈敬你……”這幾句詩,通過簡潔明快的語言與富有節(jié)奏感的句式,讀起來朗朗上口,仿佛一首悠揚的民謠,在讀者耳邊回蕩,增強了詩歌的藝術感染力。?
二、意象解構與重構:旅行的多重意蘊?
詩歌以“旅行”為核心意象,但詩人并沒有停留在對旅行表面現(xiàn)象的描繪上,而是通過對旅行意象的解構與重構,賦予其多重哲學意蘊。?
“旅游嘅唔系旅行,旅行唔喺旅游嘅……”詩人開篇便以一種悖論式的表達,對“旅行”與“旅游”進行了區(qū)分。在現(xiàn)代漢語語境中,“旅行”與“旅游”常常被視為近義詞,但在這首詩中,詩人卻敏銳地察覺到了二者之間的本質差異。旅游往往側重于物質層面的享受,如游覽風景名勝、品嘗美食等;而旅行則更強調精神層面的探索與成長,是一種對自我與世界的深度認知過程。這種區(qū)分,類似于中國古代哲學中“形而下”與“形而上”的辯證關系?!吨芤?系辭》中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旅游如同“器”,是具體的、物質的;而旅行則如同“道”,是抽象的、精神的。詩人通過對這兩個概念的辨析,為詩歌奠定了哲學思辨的基調。?
詩中“登高睇遠,噈嚟落山,過寺唔剃,方丈敬你……”等意象的運用,進一步豐富了旅行的內涵。“登高睇遠”象征著對未知世界的探索與追求,站在高處,視野開闊,能夠看到更廣闊的天地,這是一種對知識與真理的渴望;而“噈嚟落山”則暗示著探索過程中的起伏與回歸,即使登上了高峰,最終還是要回到現(xiàn)實生活中,這種過程體現(xiàn)了人生的循環(huán)與變化?!斑^寺唔剃”這一意象頗具深意,寺廟在傳統(tǒng)文化中常常被視為超脫塵世、追求精神境界的象征,而“唔剃”則表示不隨波逐流,保持自我獨立的思考與選擇。方丈對此表示敬重,說明真正的修行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內心的堅守與覺悟。這一系列意象的組合,將旅行與人生的修行、精神的成長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使旅行不再僅僅是一種空間上的移動,更成為了一種心靈的跋涉與精神的升華。?
三、哲學思辨:行動與認知的辯證關系?
《旅行同意義》不僅僅是一首關于旅行的詩歌,更是一首充滿哲學思辨的作品,它深入探討了行動與認知之間的辯證關系。?
“??過深坑,瞓過荒灘,噈知讀書仲要出門行……”這幾句詩以樸實的語言,揭示了一個深刻的哲理:實踐出真知。在中國古代哲學中,就有許多關于知行關系的論述。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的觀點,認為知和行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詩中“??過深坑,瞓過荒灘”正是一種實踐的過程,只有親身經歷過這些艱難險阻,才能真正理解“讀書仲要出門行”的道理。讀書獲取的是間接經驗,而旅行則是獲取直接經驗的重要途徑,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這種對行動與認知關系的探討,在現(xiàn)代社會依然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在當今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越來越便捷,但也容易陷入只重視理論知識而忽視實踐的誤區(qū)。樹科通過詩歌提醒我們,只有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行動中不斷探索與反思,才能真正實現(xiàn)自我的成長與認知的深化。旅行作為一種特殊的行動方式,它打破了日常生活的局限,讓人們接觸到不同的文化、風景與人群,從而拓寬了視野,豐富了內心世界。在這個過程中,人們不僅能夠驗證書本上的知識,更能夠獲得書本之外的寶貴經驗與智慧。?
四、詩體創(chuàng)新與藝術價值?
從詩體形式上看,《旅行同意義》具有鮮明的創(chuàng)新特色。它既不同于傳統(tǒng)的格律詩,也不同于現(xiàn)代自由詩,而是在二者之間找到了一個平衡點,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詩體風格。?
詩歌沒有遵循傳統(tǒng)格律詩嚴格的平仄、對仗與押韻規(guī)則,而是采用了較為自由的句式與結構,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詩歌的開放性與靈活性。然而,它又并非完全的自由散漫,而是通過內在的邏輯與情感脈絡,將各個詩行有機地串聯(lián)在一起,使詩歌具有一種整體的連貫性與節(jié)奏感。例如,詩歌從對旅行與旅游概念的辨析開始,逐步深入到對旅行內涵的探討,最后落腳于行動與認知的關系,層層遞進,邏輯嚴密。?
在語言表達上,詩人摒棄了華麗的辭藻與復雜的修辭手法,以簡潔質樸的語言表達深刻的思想。這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寫作風格,與詩歌所傳達的哲學內涵相得益彰。正如蘇軾在《與侄書》中所說:“大凡為文,當使氣象崢嶸,五色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睒淇频倪@首詩看似平淡無奇,實則蘊含著深厚的韻味與哲理,達到了一種返璞歸真的藝術境界。?
五、結語?
樹科的粵語詩《旅行同意義》以其獨特的方言詩學、深刻的意象解構、深邃的哲學思辨、創(chuàng)新的詩體形式,展現(xiàn)了當代詩歌創(chuàng)作的新風貌與新可能。它不僅是對旅行意義的一次深刻思考,更是對人生、認知等諸多哲學問題的一次詩意探索。在當下詩歌創(chuàng)作面臨諸多挑戰(zhàn)與機遇的時代背景下,這樣的作品為我們提供了新的思路與啟示。它提醒我們,詩歌創(chuàng)作既要扎根于傳統(tǒng)文化的土壤,又要勇于創(chuàng)新與突破;既要關注現(xiàn)實生活,又要保持對精神世界的追求。通過對《旅行同意義》的賞析,我們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詩歌的藝術魅力與社會價值,也能夠從中汲取智慧與力量,更好地面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zhàn)與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