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問笛卡爾》(粵語詩)
文樹科
祂話佢仲喺月老
我諗我嘅我
我嘅我喺邊度?
笛卡爾話呢度!
我諗我嘅我
我嘅我喺邊度?
笛卡爾話呢度!
我嘅我喺邊度……
《樹科詩箋》2025。5。。9?;洷鄙爻巧澈?/p>
《在粵語呢喃中叩問存在》
——
論《問問笛卡爾》的哲學詩性建構
文阿蛋
一、方言與哲學的奇妙邂逅
在當代詩歌創(chuàng)作領域,《問問笛卡爾》以獨特的粵語方言呈現,打破了詩歌語言運用的常規(guī)格局?;浾Z,作為中國方言體系中極具特色的一支,承載著深厚的嶺南文化底蘊與獨特的語言韻律。詩人樹科大膽選用粵語進行創(chuàng)作,使得詩歌在語言層面就自帶一種陌生化與親切感交織的獨特氣質。當
“祂話佢仲喺月老”“我諗我嘅我”
這些充滿粵語特色的語句躍然紙上,對于熟悉粵語的讀者而言,是一種如聞鄉(xiāng)音的親切,而對于不熟悉粵語的讀者,卻又因語言的陌生性產生強烈的閱讀吸引力。
這種方言的運用,與詩歌探討的哲學命題形成了奇妙的化學反應。笛卡爾作為西方哲學史上
“我思故我在”
這一重要哲學命題的提出者,其哲學思想代表著西方理性主義的高峰。而粵語,作為東方文化中極具地域特色的語言符號,兩者在詩歌中的碰撞,恰似東西方文化、感性語言與理性哲學的一場對話。正如法國詩人蘭波在其詩歌創(chuàng)作中常常打破常規(guī)語言邏輯,以獨特的語言形式傳達深刻的思想,樹科在《問問笛卡爾》中運用粵語方言,同樣是在探索語言表達與思想傳遞之間的新可能。方言的口語化特質,讓原本高深莫測的哲學思考,以一種更加貼近生活、貼近日常對話的方式呈現出來,使得哲學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理論,而是融入到了普通人的語言與思維之中。
二、“我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