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覡之眼觀照下的天地人寰》
——論樹科《巫嘅睇法》的詩性哲學建構
文文言
引言:粵北巫風與現代性詩學的交響
在嶺南詩壇的蒼茫群山中,樹科以一首《巫嘅睇法》劈開現代漢語詩歌的固有范式,將千年巫覡文化的幽微之光投射于當代語境。這首植根于粵北韶城沙湖畔的方言詩作,以"天一橫,地一橫"的簡潔起勢,構建起橫跨陰陽、溝通靈知的詩性宇宙。其文本中躍動的不僅是粵語方言的韻律肌理,更是中國古典哲學"天人合一"思想的現代性轉譯,在簡帛竹簡與電子屏幕之間架起一道貫通古今的詩性橋梁。
一、語言煉金術:粵語方言的詩性激活
"嘅"與"睇"的方言密碼,在樹科的詩筆下蛻變?yōu)殚_啟巫覡世界的密鑰。這個承載著嶺南人認知方式的語氣助詞,將現代漢語標準化語法解構為充滿可能性的語言場域。"睇法"二字猶如雙關的魔方,既指向巫者觀照世界的獨特方式,又暗示著詩歌創(chuàng)作本身即是一種"以眼為法"的認知革命。當"心度一道橋"的"度"字以動詞姿態(tài)矗立于天地之間,我們分明看見屈原《天問》中"圜則九重,孰營度之"的追問精神,在粵語方言的熔爐中淬煉出新的詩性鋒芒。
詩人對"橫"字的復沓運用,堪稱現代詩語言實驗的典范。這個看似平實的方位詞,在"天一橫,地一橫"的排比中,既暗合《周易》"乾知大始,坤作成物"的宇宙生成論,又以現代幾何學的簡潔線條重構了傳統(tǒng)"天圓地方"的認知圖式。當"橫"作為動詞在"心度一道橋"中再次浮現,我們目睹了語言從靜態(tài)描述向動態(tài)建構的蛻變,恰似巫者手中朱砂筆在虛空畫符的軌跡。
二、意象考古學:陰陽符號的現代性轉生
"陰陽人"的意象突破了傳統(tǒng)陰陽學說的二元框架,在"左右"的空間定位中展現出多維度的哲學張力。這個被現代性解構的古老符號,在樹科的詩行中重獲新生:左手指月般的陰柔智慧,右手握日般的陽剛力量,共同構成現代人精神世界的雙螺旋結構。詩人在此完成的不僅是意象的現代轉化,更是對《黃帝內經》"陰陽者,天地之道也"的創(chuàng)造性詮釋。
"靈知上下衢"中的"衢"字,將我們引向《爾雅·釋宮》"四達謂之衢"的古義。這個象征著交通要沖的漢字,在詩中升華為連接天地人三界的靈性通道。當"衢"與"靈知"結合,我們仿佛看見莊子"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逍遙境界,在鋼筋水泥的都市叢林中投射出神秘的光斑。這種跨越時空的意象對接,恰似巫者踏罡步斗時在虛空勾勒的神秘圖譜。
三、結構哲學:平衡美學的當代演繹
兩段詩作形成的鏡像結構,暗合《周易》八卦的對稱美學。首段以"橫"為基點構建空間維度,次段以"衡"為支點展開價值判斷,在形式上完成從空間認知到倫理觀照的升華。這種結構安排,與王弼《周易注》中"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的哲學思想形成奇妙互文,使詩歌本身成為闡釋天地人道的活體卦象。
"天平衡,地平衡"的復沓,將物理世界的均衡原則轉化為精神領域的價值尺度。這個看似簡單的判斷句,實則蘊含著老子"天之道,其猶張弓乎"的辯證智慧。當現代人陷入價值迷失的困境時,詩人以巫者之眼重新校準天平的砝碼,讓"好和你我佢"的倫理訴求在平衡的支點上獲得形而上的支撐。
四、文化基因解碼:巫覡傳統(tǒng)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
"巫嘅睇法"的詩性核心,在于對嶺南巫覡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詩中"橋"的意象,恰似《楚辭·九歌》中湘君為迎娶湘夫人而搭建的"桂棟蘭橑"之室,成為溝通陰陽的媒介。這種巫者特有的空間認知方式,在樹科筆下演變?yōu)楝F代人精神突圍的通道。當"心度一道橋"的"度"字在虛空劃過,我們分明聽見《淮南子》"橋直植立而不動,俯仰取制焉"的古老智慧在當代的回響。
"靈知上下衢"的表述,將巫者通神的神秘體驗轉化為現代人可感知的精神圖景。這種轉化策略,與聞一多在《神話與詩》中倡導的"用現代眼光看古代"的研究方法不謀而合。詩人以巫者之眼觀照現實,使被現代性解構的傳統(tǒng)文化基因在詩行中重新編碼,完成從"遺民文化"到"創(chuàng)新文化"的蛻變。
五、詩性倫理:在陰陽交匯處重建價值坐標
"好和你我佢"的倫理訴求,在陰陽平衡的哲學框架中獲得超越性的維度。這個看似平實的祈使句,實則蘊含著《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終極理想。詩人將"你我佢"的現代人稱體系植入古老的價值系統(tǒng),在陰陽交匯處構建起新的倫理坐標。這種語言實驗,恰似李澤厚"情本體"哲學的詩性實踐,使倫理訴求在審美維度獲得新的生命力。
當"靈知"成為衡量萬物的尺度,我們目睹了王陽明"心即理"學說在當代的詩性復活。詩人以巫者之眼洞察人心,使"好和"的價值判斷不再停留于道德說教,而是升華為天地人寰共同遵循的法則。這種詩性倫理的建構,為現代性困境中的價值迷失提供了獨特的解決方案。
結語:在虛空畫符的當代巫者
樹科以《巫嘅睇法》完成了從方言詩人到文化巫者的蛻變。在這首詩中,粵語方言不再是地域性的語言標記,而是承載著文明基因的文化密碼;陰陽符號不再是玄學的裝飾品,而是觀照現實的認知工具;平衡美學不再是古典的殘片,而是重建價值秩序的哲學支點。當詩人以"睇法"觀照世界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語言的魔法,更是一個現代巫者在虛空畫符的文化姿態(tài)——那些看似簡單的橫豎線條,實則是貫通古今、連接天人的詩性符碼,在當代文化的蒼穹下閃爍著永恒的光芒。
這首植根于嶺南大地的詩作,最終超越了地域與方言的局限,成為解讀現代人精神困境的密碼本。在陰陽交匯的十字路口,在平衡失衡的現代性漩渦中,樹科以巫者之眼為我們指明了重建文化坐標的可能路徑。這或許就是詩歌的終極使命:在語言消逝處重建意義,在價值崩塌時重構信仰,讓每個閱讀者都成為手持詩性符咒的當代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