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這些極具生活氣息的方言表達,打破了現(xiàn)代漢語詩歌慣用的書面化語言體系,賦予詩歌鮮活的生命力。
方言在詩歌中的運用,并非簡單的語言游戲,而是情感表達的重要載體。正如趙元任在《現(xiàn)代吳語的研究》中所言:“方言是一個地方的文化標記,是當?shù)厝饲楦姓J同的重要符號?!?/p>
樹科將粵語融入詩歌,使讀者仿佛置身于粵語文化圈的生活場景中,感受到那份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與親切的生活質(zhì)感。這些方言詞匯不僅是語言符號,更是情感記憶的觸發(fā)器,喚起人們對童年、對家鄉(xiāng)、對親人的深切懷念。
從語言學角度來看,粵語保留了大量古漢語詞匯和語法結(jié)構,具有獨特的語音、詞匯和語法特點。詩歌中
“唔知噏乜咯”(不知道說什么)的
“噏”
字,在古漢語中就有
“言語”
之意,如《玉篇口部》記載:“噏,語也?!?/p>
這種古漢語詞匯的運用,使詩歌在口語化的同時,又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展現(xiàn)出方言詩歌獨特的語言張力。
二、情感敘事:童年記憶與母子深情的交織
詩歌以回憶的方式展開,通過
“細時你唱歌”“你教我講嘢”
等描述,勾勒出童年時期母子相處的溫馨畫面。這種對童年記憶的回溯,是詩歌情感表達的重要基礎。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童年記憶常常是作家情感抒發(fā)的源泉,如普魯斯特在《追憶似水年華》中,通過瑪?shù)氯R娜小蛋糕喚起對童年的回憶,進而展開宏大的情感敘事。樹科在詩中同樣借助對童年場景的描繪,為讀者搭建起情感共鳴的橋梁。
詩歌中母子角色的轉(zhuǎn)換也頗具深意。童年時,母親是
“唱歌”“教我講嘢”
的引導者;而如今,詩人成為
“寫歌仔”
的創(chuàng)作者,希望母親
“聽番轉(zhuǎn)”。這種角色的轉(zhuǎn)變,不僅體現(xiàn)了時光的流逝,更展現(xiàn)了母子之間情感的傳承與延續(xù)。正如泰戈爾在《飛鳥集》中所說:“生命不是一支蠟燭,而是一道絢麗的閃電,我們要讓它閃耀出最耀眼的光芒?!?/p>
在這首詩中,母子之間的情感如同閃電,跨越時空,在詩歌的字里行間閃耀著溫暖的光芒。
詩歌中
“唔認得嘅字
你聽見叻咗……”
這兩句,看似平淡,卻蘊含著深厚的情感。母親或許不識字,但她能從兒子的歌聲中感受到成長與進步,那份欣慰與自豪溢于言表。這種情感的表達,超越了語言的限制,直擊讀者內(nèi)心最柔軟的部分,引發(fā)強烈的情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