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之間的詩學》
——論粵語詩歌中的存在之思與語言家園
文元詩
在當代漢語詩歌的版圖中,粵語詩歌以其獨特的語言質地和文化立場,構筑了一道別樣的風景線。樹科的《我哋嘅呼吸之間》正是這樣一首以粵語為載體的詩作,它通過看似簡單的日常語言,卻觸及了存在主義的核心命題——人在世界中的位置、自我與他者的關系、有形與無形的辯證。這首詩以其特有的粵語韻律和思維邏輯,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理解現(xiàn)代人生存狀態(tài)的窗口,同時也展現(xiàn)了方言詩歌在當代語境下的美學可能。
詩歌開篇即以粵語特有的節(jié)奏和詞匯奠定基調:"咪慢,冇急,平常咁有食相,瞓返自己嘅被竇……"這兩行詩以勸誡的口吻,勾勒出一種理想的生活態(tài)度。值得注意的是,詩人選擇的"咪"、"冇"等否定詞是粵語獨有的語法現(xiàn)象,這種語言特質本身就承載著特定的文化信息。德國語言哲學家洪堡特曾指出:"每一種語言都包含著一種獨特的世界觀。"粵語中的雙重否定結構"咪…冇…"創(chuàng)造了一種微妙的語義場,既非單純的禁止,也非絕對的否定,而是介于兩者之間的勸慰狀態(tài)。這種語言形式恰好與詩歌內容形成同構——詩人所倡導的正是一種介于快慢之間的"平常"生活節(jié)奏。
"有食相,瞓返自己嘅被竇"進一步具象化了這種生活哲學。"食相"在粵語中不僅指吃飯的樣子,更暗含一種生活態(tài)度;"自己嘅被竇"則象征著個人生活的私密性與歸屬感。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強調"在世存在"(being-in-the-world)的日常性,認為人首先是通過日常活動理解自身存在的。樹科的詩句恰是對這一哲學觀點的詩意呼應——通過吃飯、睡覺這些最基礎的生活行為,人確認著自己的存在位置?;浾Z詞匯的選擇在這里不是簡單的方言裝飾,而是思維方式的自然流露,是特定文化對"存在"理解的言語結晶。
詩歌第二段"道行足夠兩部車嘅八荒點止我哋曬命……"將視野從日常生活擴展到更廣闊的時空維度。"道行"一詞在粵語中既指道路的寬度,又暗含佛教修行境界的雙關,這種語義的豐富性正是方言詩歌的魅力所在。"兩部車"這一具體意象與"八荒"的宏大概念形成鮮明對比,在有限與無限的張力中,詩人提出了關于人類生存空間的思考。"曬命"作為典型的粵語表達,字面意思是"炫耀生命",但在特定語境中又帶有無奈認命的復雜意味。法國哲學家加繆在《西西弗神話》中論述的荒謬哲學在此可資參照——人類在無限宇宙中的有限存在本身就是一種荒謬,而"曬命"恰恰是對這種荒謬處境的方言式表達,既有自嘲,又有接受。
詩歌的第三段"我哋嘟不定成日諗咁有形嘅我哋,仲有冇形嘅佢哋!"將思考推向形而上學層面。"嘟不定"這一粵語表達比普通話的"都不一定"更具音韻彈性和情感色彩,暗示著人類認知的局限性。"有形嘅我哋"與"冇形嘅佢哋"的并置,構成了詩歌最富哲學意味的命題。德里達的"在場形而上學"批判或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這一對立——西方哲學傳統(tǒng)總是偏好"在場"(有形)而忽視"缺席"(無形),而樹科的詩句恰恰打破了這種二元等級制,將有形與無形置于平等的對話位置。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粵語中的"有"和"冇"形成完美的音義對立,這種語言本身的辯證關系強化了詩歌的哲學深度。
從詩學傳統(tǒng)看,《我哋嘅呼吸之間》繼承了嶺南文學特有的世俗智慧與形而上思考相結合的傳統(tǒng)。清代嶺南詩人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曾言:"粵人作詩,多從眼前景物,而寄托遙深。"樹科這首詩正是從最平常的粵語生活用語出發(fā),卻導向了對存在本質的思考。與北方的宏大敘事不同,嶺南詩歌往往善于從小見大,從方言土語中開掘普遍人性,這正是粵語詩歌的獨特價值。
在音韻層面,這首詩充分展現(xiàn)了粵語特有的音樂性。粵語完整的入聲系統(tǒng)和豐富的聲調變化,使得"咁"、"竇"、"命"、"諗"等字在朗誦時產生獨特的節(jié)奏感。這種音韻效果不是簡單的形式美,而是與詩歌內容形成有機統(tǒng)一——呼吸之間的生命節(jié)奏正是通過語言的呼吸(音韻)得到體現(xiàn)。香港詩人也斯曾指出:"粵語詩歌的音樂性不是外加的裝飾,而是思維本身的韻律。"樹科這首詩中重復出現(xiàn)的"我哋"(我們)一詞,通過粵語發(fā)音的獨特性(ngoh
deih),創(chuàng)造出一種群體認同的語音象征,這與詩歌探討的"有形與無形"的集體存在主題密切呼應。
從文化認同角度看,這首詩通過粵語寫作本身就構成了一種文化立場的宣示。在全球化和普通話主導的語境下,方言寫作往往被視為邊緣行為。然而正如后殖民理論家霍米·巴巴所言:"少數族裔的語言實踐是對文化霸權的微妙抵抗。"《我哋嘅呼吸之間》用粵語思考存在哲學問題,這一行為本身就賦予了粵語表達形而上思考的能力,打破了"方言只適合表達鄉(xiāng)土情感"的刻板印象。詩中"曬命"等詞匯的文化特定性,不是理解的障礙,而是豐富漢語詩歌表達的重要資源。
在當代詩歌語境中,樹科這首詩的獨特價值在于:它以方言為載體,卻超越了地域限制,觸及了普遍的人類生存困境;它從日常生活出發(fā),卻抵達了形而上的思考高度;它使用看似簡單的語言,卻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解讀空間。這首詩的成功證明,方言不是詩歌的限制,而是其創(chuàng)新的源泉;地方性不是普遍性的對立面,而是達到普遍性的必經之路。
法國詩人瓦萊里曾說:"詩歌是語言中的語言。"《我哋嘅呼吸之間》正是粵語這種特定語言中最精粹的表達,它通過方言的獨特性捕捉了人類存在的普遍經驗。在"有形"與"無形"、"曬命"與"平常"之間,詩人找到了那個微妙的平衡點——那就是"呼吸之間"的生命節(jié)奏,也是詩歌語言的韻律所在。這首詩告訴我們,真正的詩學深度不必依賴艱澀的術語,而可以從最平常的方言口語中自然生長;存在之思不必高高在上,而可以在"食相"與"被竇"中徐徐展開。
在當代漢語詩歌多元發(fā)展的今天,粵語詩歌如《我哋嘅呼吸之間》這樣的作品,不僅豐富了漢語詩歌的語言光譜,更重要的是,它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思考現(xiàn)代人生存狀態(tài)的新視角——從方言的根系出發(fā),抵達人類共同的精神家園。這種詩學實踐啟示我們:真正的普遍性恰恰存在于對特殊性的深刻表達中,而呼吸之間的存在之謎,或許只有在母語的韻律中才能得到最真切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