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外之意”,而是讓語言本身成為意義的載體。當
“豎撇捺”
作為具體的書寫符號被聽見,視覺與聽覺的通感效應打破了傳統(tǒng)詩歌的感官界限,使語言成為可觸摸的存在。
四、存在詩學:復數(shù)主體的生成路徑
從存在主義視角審視,這首詩揭示了現(xiàn)代主體的生成悖論。開篇的
“佢”
作為自在的個體,在
“系我”
的斷言中獲得自為的意識;而
“我哋嘅”
的出現(xiàn),標志著主體進入符號秩序,通過
“國度”
這一想象的共同體完成身份建構(gòu)。但這種建構(gòu)充滿矛盾:“諗唔到嘅寶”
暗示著群體對個體的遮蔽
——
當
“佢”
成為
“我們的寶”
時,其獨特性是否被抽象的集體話語所消解?
詩中的
“你”
始終未直接出場,卻作為隱性的參照系貫穿全詩。在拉康的鏡像理論中,“你”
如同鏡像中的他者,是主體確認自我的必要中介?!皝?/p>
—
我
—
我哋”
的演變軌跡,恰似嬰兒從
“鏡像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