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了宮的張安安發(fā)現(xiàn)蔡京、高俅、章惇早已在此,便知道這次皇帝終于要認真了。
之前張安安讓皇帝知道了情報的重要性,但是在朝堂上遇到了很大的阻力。
阻力最大的原因便是錢!
情報機構的組建需要錢,但是這錢從哪來?朝廷撥款,那是想都不用想,龐大的軍費開支就已經把朝廷壓得喘不過氣來了。
這是實情,并不是有人在從中作梗,于是張安安采取了包定的建議,建議情報機構的經費從鹽的利潤中走,然而這就觸動了很多人的利益,在朝堂上掀起了波瀾。
在朝堂上有不同意見是非常正常的,也不是什么大事,皇帝也準備徐徐圖之,大不了就是利益交換吧,然而蔡京與皇帝私下的一番話卻讓沒有受過帝王教育的皇帝明白了,小小的食鹽竟然關系著王朝的穩(wěn)定性,也難怪朝堂上會有這么多的反對聲音,這些人的反對也并不是完全出于私心。
柴米油鹽號稱生活四備,是生存的必須品,與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
柴米油這三樣東西在生活中處處可見,百姓可以很方便就地獲取,唯獨鹽例外。
在古代,食鹽的獲取基本上只有兩種手段,一是蒸發(fā)含有鹽分的水,比如海水或者某些特殊的咸水湖水,把水都蒸干了之后,自然就能得到鹽;二是把含有鹽的礦石,溶解在水里,然后把雜質過濾出去,再把鹽水蒸干。
食鹽的獲取并不困難,但是食鹽的分布才是重中之中。
從食鹽的獲取手段就可以看出離不開海水、咸水湖又或是鹽礦,占據(jù)了這些資源就可以很輕松地獲取食鹽,但是領地內沒有這些資源的,該怎么辦呢?要么通過貿易獲取,要么通過戰(zhàn)爭獲取。
因此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戰(zhàn)爭和貿易,基本上也就是隨著食鹽的出現(xiàn),一起出現(xiàn)的。有史學家認為,上古時期炎帝和黃帝打仗,就是為了爭奪食鹽。因為他們交戰(zhàn)的地區(qū),恰好是當時最重要的產鹽區(qū)。
從原始社會開始,鹽就已經是人類文明最重要的生存物資了。任何一個勢力或者政權,如果想要保證自身穩(wěn)定,除了要保證食物和水相對充足之外,必須要考慮食鹽的問題。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整個奴隸制時代,食鹽就開始逐漸成為國家管控的物資。至少鹽礦這種東西,肯定是不可能掌握在私人手里,或者說不可能由平民占有。而隨著歷史逐漸發(fā)展,人類文明逐漸向前,大家逐漸發(fā)現(xiàn),圍繞著食鹽,還可以玩出新的高度!
春秋時期,齊國靠海,依靠海洋,齊國很輕松地獲取到了大量的食鹽。
而這個時期,比較有實力的諸侯國都在中原地區(qū),他們的食鹽獲取基本上都是依靠鹽礦。
從海水獲取食鹽的成本遠低于從鹽礦獲取食鹽的成本,于是齊桓公便利用大量的低價齊國食鹽與其他諸侯國打起了食鹽貿易戰(zhàn),輕松地取得了食鹽霸權。
在食鹽貿易戰(zhàn)中,齊國獲得了海量的財富,也為齊國之后的一些列改革奠定了經濟基礎,齊國也因此稱霸春秋,成為了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