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御駕所在受到攻擊,誰敢不去護駕?敵軍統(tǒng)帥只要不是太過無能,僅憑這一點,就能將你耍的團團轉(zhuǎn)!
高粱河一戰(zhàn),遼軍就盯著太宗皇帝打,只要太宗皇帝頂不住,御駕這么一動,其他不明就里的宋軍就全崩了。
太宗皇帝其實也很清楚這一點,但是趙宋靠著欺負孤兒寡母起的家,害怕的就是下面人有樣學樣,不御駕親征不放心啊!
高粱河一戰(zhàn)后,太宗皇帝也算是想明白了,御駕親征那是擺明了讓人打,不御駕親征吧,又怕抓不住軍隊,還是算了吧,不北伐了,先把內(nèi)部整理好吧!
宋人消停了,遼人開始不消停了,沒道理只有你北伐,我不南侵啊,況且我還有地理優(yōu)勢!
攻守換防,但守才是宋人的強項,遼人損兵折將,并沒有討到好處。
太宗一死,真宗繼位,好大兒一想到英明神武的老父親也干不過遼人,自己就更不是那顆蔥了,于是就通過邊境官吏向遼朝表達了愿意和好的意向。
遼人不干啊,你宋人想打就打,想和就和,沒那么便宜!
景德元年(1004年)九月,遼圣宗與承天太后蕭綽以收復(fù)瓦橋關(guān)(在雄縣南)失地為名,親自率領(lǐng)二十萬大軍南下,宋遼在宋緣邊各地陸續(xù)發(fā)生戰(zhàn)斗。
這一次,遼人傾舉國之力,來勢洶洶,不再是以前的小打小鬧。
宋人震動,真宗皇帝問計群臣,江西人、參知政事王欽若主張遷都升州(今江蘇南京),蜀人、簽署樞密院事陳堯叟主張遷都益州(今四川成都)。
失去了燕云十六州,東京汴梁其實并不適合作為都城,太祖皇帝在位時,便已經(jīng)動了遷都的念頭,甚至都已經(jīng)派人去洛陽考察了,但是汴梁城的利益糾葛實在是太多太多,當時的重臣幾乎是一面倒地反對遷都,強如太祖皇帝也不能違背眾意。
寇準其實并不反對遷都,而是反對在兵臨城下的情況下遷都。
寇準厲聲反對說:“誰是替陛下籌劃這個計策的人?他的罪可以斬首?,F(xiàn)在陛下是神明威武的皇帝,武將和文臣都很團結(jié),如果您親自領(lǐng)兵出征,敵人自然而然就會逃跑。不這樣,那就出奇兵打亂敵人的計劃,堅守陣地消磨敵人的士氣,使敵人困乏疲憊。從疲勞和安逸的敵我形勢來看,我們有必勝的把握。為什么要拋棄太廟太社,到楚、蜀這樣邊遠的地方去呢?問題在于人心崩潰了,敵人乘勢而入,天下還能夠保住嗎?”
寇準的提議得到了以將門為首的一眾重臣的擁護,沒有人愿意放棄幾代人在汴梁城里經(jīng)營的利益。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真宗皇帝可以說是被以寇準為首的大臣們架著上了戰(zhàn)場。
當時的情況已經(jīng)危急到真宗皇帝告知心腹:“十日不勝,立太子!”
大軍到達澶州后,以將門為首的宋軍爆發(fā)出了強大的戰(zhàn)斗力,不但頂住了遼人一波又一波的攻勢,還運氣爆棚地以八牛弩射殺遼將蕭撻凜。
蕭撻凜可不是什么無名鼠輩,在當時那可是大遼戰(zhàn)神!
被遼人譽為楊無敵的楊業(yè),便是被蕭撻凜俘獲的,一生南征北戰(zhàn)為大遼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
蕭撻凜的靈柩運到蕭太后營帳,蕭太后為之痛哭,并輟朝五日。
蕭撻凜的死也成為了宋遼關(guān)系的轉(zhuǎn)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