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門關,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以“險”著稱,被譽為“中華第一關”,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
趙武靈王曾進行軍事改革,胡服騎射,大敗林胡、樓煩的入侵,建立了云中、雁門、代郡。后來,李牧奉命常駐雁門,防備匈奴。
漢武帝繼位后,面對匈奴不斷猖狂的南犯,著手反擊。元光五年(前130),漢武帝下詔發(fā)卒整修雁門關。漢朝名將衛(wèi)青、霍去病、李廣等都曾馳騁在雁門古塞內(nèi)外,多次大敗匈奴,立下汗馬功勞?!霸潮蹖④姟崩顝V在做代郡、雁門、云中太守時,先后與匈奴交戰(zhàn)數(shù)十次,被匈奴稱為“飛將軍”。
漢元帝時,王昭君就是從雁門關出塞和親的。從此以后,這一帶出現(xiàn)了“遙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的安定局面。
雁門關之稱,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nèi)犯,唐駐軍于雁門山,于制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短茣さ乩碇尽访枋鲞@里“東西山巖峭拔,中有路,盤旋崎嶇,絕頂置關,謂立西陘關,亦曰雁門關。”
唐朝李賀一首豪情萬丈的《雁門太守行》,更是為雁門關增添了豪壯的色彩。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到了宋朝,失去了燕云十六州的大宋,雁門關便是第一道防線,遼人在此與宋軍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zhàn),可歌可泣的“楊家將”便馳騁在這里。
其后宋遼和平,不過鑒于雁門關的重要性,大宋歷代帝王也是在此布下重兵。
如今的雁門關更是重兵云集,只因宋、遼兩位天子皆在此,宋遼戰(zhàn)爭一觸即發(fā)!
好在有個人的及時出現(xiàn),使得宋遼兩國百姓又看到了和平的曙光,此人正是張安安!
如今的張安安意氣風發(fā),在一眾將士如山般的呼嘯中:“恭迎公子重返人間!”向著當今大宋天子緩緩走去!
看著將士們狂熱的眼神,張安安一直以為,將士們之所以如此狂熱,完全是在趙佶授意之下迎合自己;然而卻不知道將士們的狂熱完全是出于真心。
這就不得不從當年的武林大會說起!
張安安是大宋建國以來,為武人出聲正名,身份最顯貴的一個,通過武林大會扭轉(zhuǎn)了民間對于武人的惡劣印象;其后,張安安迎回楊無敵等戰(zhàn)死沙場將士的尸骸,更是收獲了武人的心;包定在西軍中發(fā)起的尋找親人運動,更是將張安安的武人心目中的形象推到了頂點!
看著眼前的趙佶越來越近,張安安也有點緊張了起來,因為有一場沒有經(jīng)過彩排的大戲就要在數(shù)十萬將士面前上演。
氣運之子阿骨打在日本攻陷平安京、活捉日本天皇,取回三神器,無不向大宋君臣展示了氣運之子的所向披靡。
如今的阿骨打已經(jīng)排在了大宋君臣欲除之而后快的第一序列,奈何張安安這等仙尊之子也因為算計氣運之子而有了三年傻子之災,使得大宋君臣不敢輕舉妄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