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事凌駕于家事,趙夢月的婚事在趙家心目中便是如此,所以趙佶才會讓蔡京這個媒人來商議婚期。
可是趙佶忘了這一點,首先,張安安的身份因為因果關(guān)系,不得公開,這就導致了大宋朝廷無法向廣大百姓解釋。一解釋,張安安的身份便公開了,參考道祖小李子的待遇,這份因果,趙佶受不起!
其次,仙尊圣母那里怎么交代,難道要說我們怕打輸了,先把生米熟成熟飯,連守孝的禮儀都顧不上了,這會讓仙尊圣母怎么想?
如果張安安肯配合,這一切還好說;但是現(xiàn)在張安安明顯不肯配合,蔡京和高俅也不好強勸啊,一旦讓張安安起了反感之心,很有可能竹籃子打水一場空?。?/p>
高俅現(xiàn)在正是關(guān)鍵的時候,剿滅了田虎反王集團,軍功是有了,趙佶也已經(jīng)透露了希望高俅挑起更重的擔子,現(xiàn)在就差文官集團了。
蔡京今天能請得高俅出面說此事,便是答應了高俅,文官集團那邊,蔡京負責幫高俅搞定,不然高俅才不肯趟這攤渾水。
“安安,我也知道這很失禮,不過官家覺得只有你和長公主的婚期定下來了,我大宋才能無后顧之憂地全力與西夏開戰(zhàn)!”高俅向著張安安解釋道。
我勒個去,這說明大宋君臣對于西夏一戰(zhàn)并無把握??!張安安覺得既然沒有把握,那就不要打了吧,免得被西夏拖垮了,到時候連南宋都沒了,自己也成了穿越者之恥!
“既然這樣,要不就別打了吧!”張安安回道。
不打?那怎么行!不滅西夏,就沒有長生之法!
蔡京急了,上前和張安安分析了一下目前的局勢,我大宋死磕了西夏近百年才有了目前的大好局勢,掌握了戰(zhàn)略主動權(quán),在這種局面大占優(yōu)勢的情況下,如果不打,豈不是要被仙尊圣母看輕!之所以想把婚期定下來,主要是“為將者,未慮勝先慮敗故可百戰(zhàn)不殆矣”。
然后蔡京便洋洋灑灑地用白話例舉了此前與西夏的戰(zhàn)爭,我大宋正是在這種戰(zhàn)略思想的指導下,幾次大敗都能穩(wěn)住跟腳,為其后的戰(zhàn)略勝利奠定了基礎。
張安安聽明白了,戰(zhàn)爭是兇險的,不確定因素也太多了,所以大宋在每次戰(zhàn)爭之前都會考慮得失,先把最壞的情況想好了,然后再準備好應對方案,這樣的話,即使失敗了,也是在可以承受的范圍之內(nèi)的,只需要恢復幾年,便可以發(fā)動新一輪的戰(zhàn)爭!
對于這種對待戰(zhàn)爭的謹慎態(tài)度,張安安是很贊同的,輸并不可怕,只要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漢高祖劉邦輸了那么多次,最后一戰(zhàn)定天下;最可怕的是項羽這種,贏了那么多次,最后一戰(zhàn)輸天下!
既然大宋君臣都已經(jīng)考慮得這么細了,自己也應該支持一把啊,人家之前都輸那么多次,也沒把家底輸光啊,這次就算是輸了,大不了回到從前嘛!
只要大宋不亡國,張安安就敢支持一把,兵都是打出來的,先和西夏練練手也好,免得到時候女真人崛起,磨刀都來不及!
“這樣吧!”張安安提了個折中的方案:“守孝是大禮,那是必須遵守的。不過我和夢月可以選個好日子,先舉行個訂婚儀式!”
訂婚自古就有,“文定之喜”就是用來祝賀男女訂婚的婚嫁賀詞。出自《詩。大雅。大明》:文定厥祥,親迎于渭。
古時候結(jié)婚體系,常常分為提親、定親、成親三個環(huán)節(jié)。
提親后,就是定親環(huán)節(jié)。定親的時候,男方會將準備好的聘禮用杠箱抬到女方,女方收到后會回禮。女方回禮多為金團、油包及閨女自做的繡品。
男方送“過書”,俗稱“紅綠書紙”(紙張兩層外紅內(nèi)綠),女方送“回貼”認可,俗稱“文定”。這就是“文定之喜”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