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標(biāo)深以為然的點點頭。
如果歷史初期率已經(jīng)到來的話,那便是天意讓大明滅亡。
朱由檢如果要挽救大明,可不就是逆天而行嗎?
“有那么夸張嗎?”朱棣撓撓頭,不太理解。
“混賬東西,你懂個屁!”朱元璋瞪了他一眼,完全不想跟朱棣說話。
……
永樂位面。
“歷史周期率……權(quán)利洗牌……這孩子是真敢說啊?!?/p>
永樂大帝朱棣眼神深邃,表面看似淡定,但心中早已掀起了驚濤駭浪。
這是他從未聽到過的驚天言論,同樣也是直擊王朝本質(zhì)的帝王之道!
仔細(xì)想想。
他從當(dāng)上皇帝到現(xiàn)在,所做的一切,不正如朱由檢所說,將鍋里的大米飯分配給跟隨自己靖難的功臣嗎?
比如說大將張玉,在靖難之役中立下汗馬功勞,朱棣封他為榮國公,世襲罔替。
在明代一個國公爵位,可以說得上是極盡榮寵,子子孫孫全都一步登天,榮華富貴享之不盡。
按照朱由檢的說法,在永樂一朝,張玉就是第一批分配到米飯的人。
除了他之外,還有朱能、丘福、朱能等靖難四公爵,在靖難之役后的權(quán)力洗牌時,都是第一批分配到米飯的人,同時也是第一批既得利益者。
本質(zhì)上,朱棣和朱元璋一樣,都是開國皇帝,做的事情也都一樣,把帝國的權(quán)利,按功勞分配給底下的每一個人。
那么歷史周期率又是什么呢?
就是張玉的世子繼續(xù)當(dāng)榮國公,可是他的后代卻不止一個人,除了國公府世子之外,還會有其他的子子孫孫。
那么那些人又該怎么辦呢?
他們承襲不了國公的爵位,肯定也會靠著這個名頭,千方百計攫取權(quán)力,以保證自己的榮華富貴。
經(jīng)過靖難之役之后的朱棣,早已經(jīng)脫胎換骨,對世間的人性看得透透的,不再像曾經(jīng)那么天真。
他敢肯定,就算張玉的下一代還是將門虎子,大公無私,但第三代呢?第四代呢?
誰敢保證保證代代都是愿為朝廷社稷不多拿一粒米的人?
誰也保證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