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書頁,里面是系統(tǒng)闡述的自然道理、精密的幾何圖形、清晰繪制的寰宇輿圖,以及不同于傳統(tǒng)策論的論述文體。
內容新穎,編排科學,完全顛覆了他們熟知的“四書五經”范疇。
老臣黃子澄捧著一本《算術精要》,雙手微微顫抖,聲音帶著難以置信:“陛下……老臣愚鈍,這些……這些學問聞所未聞,精深奧妙,不知……不知從何而來?”
小主,這個章節(jié)后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后面更精彩!
蘇寧淡然一笑,避重就輕:“黃愛卿不必追問來源。朕只問,這些學問,相較于皓首窮經于八股章句,于治國安邦、富民強兵,孰更實用?”
他不等回答,便繼續(xù)拋出一連串早已謀劃好的決策:“同時,朕決議成立四所高等學府:‘大明皇家軍事學院’,培養(yǎng)將帥之才;‘大明皇家學院’,專攻格物、算術等精深學問;‘應天大學’與未來的‘北平大學’,則博采眾長,育通才之士。四校并立,為國儲才!”
工部尚書宋禮聽到“興建”二字,立刻頭皮發(fā)麻,急忙出列奏道:“陛下!興建如此多宏大學府,所耗錢糧巨萬,如今國庫……恐怕難以支撐如此龐大的開支??!”
“宋愛卿無需為錢糧擔憂?!碧K寧顯得成竹在胸,“籌建資金,朕自有安排,不動用國庫正項。而且……”
他刻意停頓了一下,目光掃過全場,說出了那個足以讓整個大明震動決定:“朕決定,在北平營建新都!待新城落成,朝廷即刻遷都北上!”
“陛下!”一直默不作聲的方孝孺終于再也無法保持沉默,聲音帶著驚愕與勸阻,“遷都之事,關乎國運龍脈,涉及百官萬民,豈能如此輕率定奪?南京乃太祖所定,根基深厚,怎可輕易舍棄?”
“方大人。北平地勢雄峻,北可控御蒙古殘元,南可俯瞰中原腹地,東可出渤海,西聯(lián)太行,乃天生的帝王之都!更重要的是……”
他回身,目光灼灼地掃過殿內那些代表著舊有利益格局的面孔,聲音沉靜而有力:“南京城,舊制盤根,積弊已深!唯有遷都新城,方能打破桎梏,讓新政得以徹底推行!此乃破繭重生之道!”
“可是……”
“此事休要再議!南京偏安一隅,不利于大明的長治久安?!?/p>
……
朝會結束,但風暴才剛剛開始。
新政的消息如同投入平靜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層浪,迅速傳遍了南京城的大街小巷。
秦淮河畔,茶館酒肆之中,士子文人聚集,議論紛紛,情緒激動。
“廢除科舉?那我們寒窗十年,頭懸梁錐刺股,學的圣賢文章還有什么用?”一位頭發(fā)花白的老秀才捶胸頓足,幾乎要哭出聲來。
“倒也未必是壞事,”一個較為年輕的青衫書生若有所思地翻看著不知從何處抄錄的新學目錄,“你看這《格物》、《算術》,皆是經世致用之學,若真能學通,或許比那空洞的八股更能報效國家?!?/p>
“可新學師資何來?教材何來?豈是一朝一夕之功?”
“遷都北平?那可是苦寒之地??!”
紛雜的議論,充滿了迷茫、期待、抗拒與不安。
……
與此同時,紫禁城文華殿內,燈火通明。
蘇寧正在召見首批入選“律法修訂委員會”的官員,其中不乏年輕面孔。
桌上攤開著那部厚重的《大明律》原稿,以及蘇寧親自繪制的一些草圖。
“諸位,”蘇寧的手指敲了敲桌面,將眾人的注意力吸引過來,“修訂律法,絕非簡單地刪去‘凌遲’、‘腰斬’等字眼便可了事。我們要做的,是建立一套全新的、完整的司法體系,確?!郑辉偈且痪淇照?。”
他示意阿福展開一幅巨大的架構圖,上面清晰地標注著三個并列的系統(tǒng)。
“看這里。朕決定,將司法權一分為三: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刑部,專司案件偵查、緝捕人犯;都察院,負責審核證據,提起公訴;大理寺,獨立進行審判,依據律法定罪量刑。三者各司其職,相互監(jiān)督,相互制約!任何一方,都不得獨斷專行!”
新任的大理寺少卿趙文博看著圖表,沉吟片刻,提出疑問:“陛下,如此分權,程序繁瑣,會不會……影響辦案效率?若遇緊急大案,恐貽誤時機啊?!?/p>